
肉夹馍的文化观
文/张世鑫
前几天,我与朋友一起去面包店买面包,看到面包上面附有奶油、火腿肠、午餐肉、玉米、葡萄干之类的各种美食,食欲就被勾起。我对朋友说,现在人做生意还真的会动脑筋,把好吃的东西都露在外面,能刺激人的食欲,激发人的购买欲望。朋友说,这不是他们会动脑筋,这是舶来品,向外国人学来的。我忽然明白,这种将精华暴露在食物的外表的“露馅”做法,并不是中国传统食品的制作习惯。
由此我想起了一个中国的工程师在美国的有关报道:这名工程师在纽约混不下去了,灵机一动,卖起了肉夹馍,竟然发了财。我在想,中国怎么会有肉夹馍这样的食物形态呢?我始终认为中西食物形态来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饮食是文化的源头,因为人类的进化首先是从获取食物开始的,人类在为了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中产生了文化,因此,饮食文化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产是同步的过程,饮食文化是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化。地域和族群的分类产生了饮食的差异,进而出现了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最终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差异。肉夹馍怎么会一改中国传统食物形态而将肉这个“馅”直接露在外面呢?原来肉夹馍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物,与北方游牧民族粗狂、豪放的民族性格有关。
谈到中国与西方饮食的区别,专家学者习惯于从内容、方式、习惯、名称的方面去寻找异同,或者从审美、营养、食疗、情趣去探讨差异,因此色、香、味、形、器 ,烤、焖、蒸、炖,炙、熘、炒、拌等成了主要研究对象。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从中国的传统主食形态上去观察,更能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趣味。华人主食在外形制作上的共同特点是将实质性东西包藏起来,称之为“馅”,讲究的是“馅”不外露,如饺子、包子、馄饨、锅贴、元宵、粽子、月饼、春卷等等,概莫能外。即使是中国传统的蒸肉,也是要在外面涂上米粉进行掩饰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国人的行为基本准则。为人处世崇尚的是仁、义、礼、智、信,接人待物遵行的是温、良、恭、俭、让。中国人推崇谦虚的美德,含蓄、内敛,不张扬,不在乎外表的闻达,而注重内心的修正。
反观西方国家的主食,与中国恰恰相反,好东西全部外露,让人直观的看到,如比萨、汉堡、三明治、热狗,直至日本的寿司等等,这些西方主食与肉夹馍有异曲同工之妙。肉夹馍这种外露张扬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内敛包藏的食物形态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对肉夹馍是否是中国传统主食持怀疑态度。值此,我认为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仅从食物的功能和制作方式上去研究是较为肤浅的,而从食物的形态上去寻找文化的异同则更为直观,更为深刻。
中西方在民族性格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中华民族具有谦让中和、含蓄、内向、忍让,但又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宽厚、诚实、守信、尚节、守义的民族性格,而西方具有探奇、冒险、竞争,但又有创新、自信、自立、惜时、坦率、真诚的民族性格。这些性格带来的饮食文化差异,我们从食物形态上可以略见一斑。
在今天,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人的权利得到了尊重,人的本性的张扬已经成为新的时尚。肉夹馍能在外国市场找到一席之地实属正常,而各种露馅的食品在国内市场火爆异常却是出人意料。有些人在质疑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同时,是否也在怀疑谦虚谨慎这一传统美德的实际意义和存在价值?
张世鑫,当代先锋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以文学评论、散文及杂文写作见长,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文学平台及文学网站,入选多个版本文集,作品偶获各种奖项。《当代先锋文学》(夏之卷)本期头条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李磊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