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庐回来以后便吃晚饭,晚饭后在大林路散步,与路边店的小老板聊起来。聊了一会,看小老板挺诚实,便与他聊起庐山特产——我有意带点回去,想了解一下行情。她说:“庐山特产有石鱼、石耳、云雾茶……
这些东西每年产不了多少,石鱼每年5、6斤,庐山云雾10多斤……这些珍品市面上哪有卖?高级首长不一定每人都有。市面上都是假货。
你们旅游看到多少茶树?实际上都是从山下运来的”。她说的高兴:就指着自己卖的石鱼说:“石鱼,是山水中自然生长的一种鱼,很小很小,我们这货是山上养殖的。还有石耳……”
哎呀!特产不特,怎么买啊?不过产地在庐山,与江北不一样,也算特产吧!其实,全国各地某些特产产地面积方圆不过几里、几十里,而闻名则是全县、全市。如乐陵小枣,同理也。
第二天,雨仍在下,但小了很多。根据安排今天是二线游,有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四个景点。我们旅游的顺序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没有进植物园,只是车子在植物园外走了两次,没有目睹占地4000余亩 、收集国内外十万余种植物标本、引种3400多种奇花异草珍贵树木的国家级园林,实为憾事。
五老峰、 五老峰状似五个老人并排而坐得名,虽然说:三峰险、四峰高、五峰秀,实际攀登没有感觉到险、高、秀。可能一是阴雨、二是整个庐山秀丽绝顶,就感觉不到五老峰的美姿了。只是在下山时由于石阶年久失修,加上下雨,泥泞难行,时有险情发生。
在五老峰拍照留念,第一次就出了故障,——闪光灯不亮了。(冲卷时发现五老峰、三叠泉所有拍照胶卷都呈黑色,下午在含鄱口换卷后才正常)以后只能勉强使用了。

三叠泉、 在青莲寺用过午饭,12点半开始向“三叠泉”进发,规定4点半返程。一个景点用四个小时,可以推测,路途不是远就是险。
沿途一路下山,傍着山间小溪走在弯曲的卵石间条石的小路上,欣赏着山清水秀的美景,听着小溪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伴着小鸟啼叫,蝉鸣及不时在头上驶过的空中缆车的声音,甚感惬意。
用了一个小时才到达三叠泉的边缘。看到在三叠泉上来的人大都汗流浃背,如同水洗,便知前面的路途非常艰难,我们便坐下休息,准备新的挑战。
这时看到同室居住的杨夫人也在此休息,原来杨老师已经下去,她怕体力不支,放弃观此美景,等待丈夫返回。我与老伴协商,她虽然有勇气,总是年龄不饶人,又加有病在身,也放弃了这次机会。
我只身一人带着照相机(还不知已出故障),便跟随大队直下“三叠泉”。说“直下”并没言过其词,虽然有台阶,台阶又窄又陡,仅十几厘米宽,不少地方只能放下半个脚。路宽仅能并行两人,人们很自然的靠右边走,形成两股单行人流。遇到抬滑竿的休息,这一边便不能通行,只好原地“休息”等待。
大约15分钟,到了一个小亭,可以稍作休息。亭子上有一副对联:“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一是说明三叠泉是庐山最佳风景区;一是鼓励人们奋勇向前。走不多远,到了售票站。门票25元,在庐山除大门票50元,这是票价最高的景点了。
通过检票口继续下山,道路更加陡峭难行。10分钟吧,突然感觉非常凉爽,好像进入装有空调的房间。往下看,离目的地还有30米哩,凉爽是由三叠泉瀑布冲击岩石形成的水雾所致。三叠泉确实雄伟壮观!李白名句“银河倒挂三石梁”是真实表述,无半点夸张。
三叠泉就是从山顶上流下来的泉水或河水,随着山势的变化形成紧相连的三个瀑布而得名。三叠即三层。“泉”在何方?不得而知,在山顶?指瀑布?还是指下面的容水池?现在看,称“三叠瀑”会更确切些吧!——仅是笔者的瞎琢磨,玩笑而已。
请人在最佳位置照了两张相。能够选最佳位置照相,还要感谢管理部门,他们设告示牌,不准霸占景点照相!还有举报电话。消除了“险峰”那样的“相霸”。当我选中透过“观瀑亭”飞檐向上拍摄刀削似的峭壁时,发现胶卷已经用完,虽是憾事,也只好做罢。只能把井中观天似的美景,铭记在大脑中。
来时难,上时更难。经过攀登五老峰、下三叠泉,已经很累了,一些年老体弱、妇女游客成了抬滑竿的顾客。我虽然年逾花甲,与众多滑竿主擦肩而过,并无一人招揽于我。是看我一身穷气,还是视我体健身壮?恐怕是后者吧!这是多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我用了30分钟不停脚的爬山时,并没觉得太累,也没出多少汗。
老伴没有下去。虽然有“不算庐山客”的遗憾,但是,从山路狭窄,不便搀扶这一点看,也是正确的选择。不然,我就作难了,除非让她当回“滑竿坐客”。
回去是一路上山,虽然坡度不大,但是一个小时的路程也够累人的,我动员老伴坐电动缆车,一则她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再是不愿化30元,三是一块同行再看山景,而拒绝了我的劝告,一同顺原路返回青莲寺。看表,还不到4点,看天,已雨过天晴。
含鄱口、 4点半乘车来到含鄱口,虽然雨过天晴,然而,往下看,鄱阳湖仍然被厚厚的云雾所遮盖,五老峰时隐时现,大汉阳峰能见度也不理想,看不出所以然。打开照相机换上胶卷,拍摄了含鄱口石牌坊门、含鄱亭,抢拍五老峰,已被云层吞去大半。
两天旅游已经结束,所到景点仅十之七、八,总的印象是青山绿水、壮丽秀美、云雾缭绕、阴雨连绵、风景优美、凉爽清新。
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云雾中!
重游锦绣谷
集体旅游已经结束,由于冒雨游览锦绣谷很不尽兴。早上六点,携老伴踏上去锦绣谷的大路。
按说从住所去锦绣谷应该走“如琴湖”北岸的小路,由于地理不熟,走了如琴湖南岸的大路,不多远,一个大门拦住去路,原来是“花茎”的东门。工作人员非要门票不可,虽然说明前天已游过花茎,是去锦绣谷在此路过仍然不放行。问他去锦绣谷的路他说很远,没有办法,只好花5元“买路钱”在花茎又走了一趟。
出了花茎西门就是锦绣谷,先到“天桥”,已经有六、七人在此拍照。真可气,又遇到“相霸”把太阳伞插在拍摄的最佳位置,挡住视线,游人很难拍到好镜头。被逼无奈,学习前者涉水而过,请其他游客帮忙,留影纪念。哎呀!出门两件事都不顺心,看来今天不是吉日,不宜出游。
我们边走边欣赏着锦绣谷秀丽的风景,在险峰处,可能天气尚早,照相摊主还没到,我们尽情的站在当年毛主席拍过照的巨石上照相。几位南昌客给我们拍了合影,还邀请我们去南昌做客。我们谢了“主人的美意,一同到了仙人洞,又是他们给我们照相,我一再致谢,举手告别。
天气虽然晴朗,由于太早,雾气没退,远景还是比较模糊,在“观妙亭”,仍然看不到山下什么庙,不过,重游锦绣谷,重新领略毛泽东主席的伟大诗篇;欣赏锦绣谷的无限风光,也是一件快事。我深信,今天拍摄的照片,比前天的会好得多。
回住所的路上,给母亲买了根庐山的龙头拐杖。用过早饭,辞别了"红屋"老板, 乘车离开了逗留五、六天的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