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三要素(二)
什么是裹束?
书法第三个要素,是裹束。这个名词现代人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裹就是包裹,束就是捆绑。
裹束什么呢?用笔调锋是小圈,笔锋走势是大圈,裹束就是小圈加大圈。
举例来说,禇遂良这个“沉”字,在书法中是分为三个复合笔势。沉的三点水,名字叫散水势,右旁的上面,称为幂头势。右旁的下面是凤翅势。




这三个笔势写出来之后,只要加以裹束,就组成了“沉”字。
再来看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寥”字。

这个字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复合笔势。其中第四部分的三撇转化为一个小字形。

这样,顺序来说,从上到下就有:幂头势、石筍势,交争势,顾盼势,小字形就是顾盼势。有了这四个笔势,然后裹束这四个笔势,智永的“寥”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上面讲的都是大圈的裹束,那小圈是怎么回事儿呢?王羲之有一个草书贴《远宦贴》,这是王羲之的名作。不是真迹,是摹本,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第五行第一字,

就是救命的“救”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放大点。这个草字,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第一个笔势,是中间部分,第二个笔势,是左边部分,第三个笔势是右边部分,这些笔势的名称,这里我就不讲了,二级课程专门讲笔势,到时候再解释。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完成了取势。我们现在知道了,就是这个“救”字,就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大圈就这样分出来了。
古人往往用手在空中写字,称为“书空”,让我们来试一下,三个笔势加在一起,字就出来了。那么要注意,有些人临写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圈画得太小了,不好,太大了也不好,收笔向下,原贴平收。也就是说要尽量和原贴相同。

现在说说小圈,小圈就是调锋的位置,在这个字中,用黄色的箭头指出三个位置,这就是调锋的地方。
小圈调锋,属于笔法动作,调锋的方法有很多,将来在下面的课程中间会介绍。现在因为各位还没有学过调锋,那你写的时候,你就顺时针画一小圈好了。
简言之: 在书法中,写“字”实际上是写“笔势”;大圈以行笔,小圈以调锋;
裹束就是大小圈的综合。
我们做一个动画,来表示书法的三要素,一个光点移动,它走的是大圈,但走到某一点。就会加上调动作,这就是小圈。所以,书法就是大圈加小圈,看起来好像天体的运行。
现在你大约懂得这句话了。唐朝张怀瓘评王羲之,说:“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体势,极有心得,极有发挥。初学书法者小圈难,深入者大圈难。在掌握了笔法之后,就要下功夫研究笔势。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山”字,它是怎样取势的呢?临贴的时候要看清楚。在《兰亭序》中,“山”字有很多变化,看“幽”字,左下角,是断开的,这一取势,对唐代书法家影响很大。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里边的幽字,也是断开的。
艺术讲究变化,书法上变换笔势,是一大难点。写字时笔锋怎样走,在行草书中变化更大。如王羲之《得示贴》中“出”字的取势,你可以看到,中间的一竖,是最后写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创造笔势,临贴时你能看清楚笔势就很不错了。比如禇遂良《阴符经》中的“出”字,他的取势,跟王羲之又不一样。究竟笔势怎样走法,不是一下子看得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