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王益

你好,王益
王益,是铜川市的一个区。
这个地方为啥叫王益,让我一直纳闷 ,我也经常去王益,去的地方,大都是在王益的市区,像什么的青年路、市医院、文化宫、红旗桥、群艺馆、矿医院、川口,有时候开车路过赵家塬和黄堡,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细细琢磨因为人家以前是铜川政府的驻地,铜川市的中心城市,王者风范,益善多多的地方嘛!一听名字就是大气磅礴、有亲和力、令人好奇、遐想、蠢蠢欲动和打心底的向往!
我是铜川宜君人,我写过宜君,写过印台,写过耀州,写过新区,唯独王益这个神秘的王国我是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浅薄的文字写不出来王益的厚重历史,更多的是想找个理由再去王益,更多的感受一下王益无限的魅力。
一大早,我们乘车从川口到黄堡再上原,半个小时便到了孟姜塬的秦人部落,沿途山路弯弯,但很是宽阔,四月的王益是最美的季节,望着车窗外的大山,当目光越过丘墚壕沟,眺望漆水河徜徉在山水之间,漆水似练,如黛的青山,冉冉升起的太阳,这山这水美轮美奂,坐在车上,我努力地在想,这个地方到底是不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传说的孟姜女的故乡,以前在书本里读过,今天也算还自己一个心愿,自己的右手指不停的在左手心里划着,孟姜塬,孟姜女… …
列队迎接我们的是一排排雄赳赳气昂昂的秦兵秦俑,如果不是回头看我们这些现代装束的人群,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大秦帝国。
放慢脚步,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一步一个古老的建筑,一步一个古老的老屋,一步一段古老的故事,望着头顶那一朵朵白云,还是不是古老的云朵,我好像把她摘下来,聆听她讲讲范喜良拉着孟姜女那些甜蜜的故事。眼前这青砖黛瓦,耳旁呼啦啦的千年古风,脚底下的漆水潺潺,这一物一景似乎是一首千年的老歌,唱着漆水万千的柔美!
李拥军站在绣楼上抛绣球,反了反了,绣球应该是大家闺秀抛呢,你个老男人抛啥呀。哈哈,有一位红衣女子按耐不住不住自己,坐上了大花轿,我和郭宗社、刘辉还有一位忘记名字的老师,兴高采烈地抬着大花轿,一摇一晃,一颠一簸惹的大家笑的前扑后仰。不知道谁来了一句地道的王益方言:“打发娃了,娶媳妇了。”
秦人部落,古树婆娑,朴素的民风,安然的民居,茶楼绣楼,当铺商铺,城门楼,戏园子,该有的都有,看到这,遥想当年这里一声声吆喝着:“甑糕,热甑糕。”“跟锅饸饹,客官来一碗,给你浇些红萝卜豆腐臊子。”你忙,他忙,大家都在忙碌着。这就是昔日的王益,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也曾是富甲一方,忙碌繁华和人们悠闲惬意生活的地方。
随后我们参观了黄堡书院,这个地方是我要写的作业。
参观了一个多小时,我不停的用手机拍,用心的聆听老师的讲解,想把更多的信息留在脑海里,有更多的素材完成采风任务。可能我的记忆有些差,回家后忘的多,记得少了。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再多,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把看到的记录一下,写的没有根也没有躯干,写的只是一些枝叶,话又说回来,我一个外乡人只能这样了,腔子一拍,咱就写知道的。想要写更多的,有时间了多来黄堡书院,说不定和谷老师还给我上一杯茶哩,这样我才能获得更多的知道。
黄堡书院建在原来的铜川卫校的校区,南靠孟姜女故里秦人村落,北临千年窑火不断的耀州窑文化基地小镇黄堡。是由国家一级作家和谷老师领衔创办的,是以地域文史文学,艺术琴棋书画耕读陶艺,研究收藏展示的养生休闲场所以及文化旅游景区。
书院有和谷文学馆,王益区民间艺术馆,喻德江陶瓷馆 ,川淮藏书馆以及史家展馆。园林清静,建筑简朴,环境优美,设施时尚,是观赏、游玩、阅读、品茶、饮酒、吟诗、作画、挥洒笔墨谈天说地交友聚会的好地方。
还是说说和谷老师吧,以前知道铜川的铁市长张铁民,为了铜川的建设呕心沥血,改造河堤,雷厉风行,是咱老百姓心目中铁打的好市长,后来知道《市长张铁民》是和谷老师写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让张铁民市长永远典藏老百姓的心中。和谷老师是一名响当当名至实归的作家。他是从上世纪80年代出名的。现如今他依然笔耕不辍,仍然佳作不断,他的作品当年在中国很有影响,现在还指导着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学青年在前进。
去年铜川文苑创办三周年庆典活动,我遇到了和谷老师,我主动去和他打招呼,说我是宜君人,他听到我的名字说:“在文学陕军上看过你的你好系列,写的不错,好好写。”我问了一句:“和谷老师,能和您合个影吗?”他欣然答应:“可以呀,能行。”在他身旁的安黎老师,刘平安老师也走了过来,我们一起合影,我能和几位国家级的作家合影已经是非常荣幸了,最想不到的是他和安黎老师让我站在中间合影,让我至今为止还是感动不己。
有德有才圣人也,和谷、安黎,刘平安老师他们无愧于文学大师,是真正的文化修行者。
和谷文学馆收藏着和谷老师一些珍贵的发表稿件报刊和影像照片,这些都是见证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历程。书馆里有好多藏书,供大家阅读学习;有黄堡月末读书会室,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邀请一些知名作家给铜川文学爱好者传经送宝。
所以说,来黄堡书院学习交流是不错的选择。孔老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道理,文化需要交流,文化需要碰撞,只有文化与文化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知识火花。只有交流和碰撞它才能在其竞争中绽放中应有的生命之花,这样历练出来的文化才会有真正的自信。
王益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再有和谷老师领军这块文学阵地,王益的文学如雨后春笋,勃勃生机。我来老区,也常去堂哥刘永民家,他住在虎头山,有一个小院,几间瓦房,室内是除了书籍再就是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小院放两张桌子,桌上总有一壶热茶,来客大多是王益的文化人,马建国,郭丁晓,何小生,付金荣 ,刘小景,赵建铜,王玲,刘俊侠等等,他们或是三三两两,或是七八个,来了不是吹拉弹唱便是挥毫泼墨。品着茶,谈天说地,交流着文学,堂嫂也不厌其烦,烧茶煮茶,偶尔也打锅搅团让大家品尝,看看他们这股热爱文学的氛围,难怪王益作家多,作品好,作品精,像高转萍,邵桂香,刘辉,秦陇华,雷焕,陈广建还有九零后孙阳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更是势不可挡。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书写王益,讴歌家乡,宣传家门口的故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王益。
山好水好,最终还是人好,人好的地方才能让人人向往。
人生是无休止的奋斗!只有永不停歇地奋斗,最终收获得必定是满满的幸福。
是的,勤劳的王益人民就是这样亘古不变地求索创新,走进王家河工业园区,你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工业,什么是高科技。一座座工厂星罗密布,落地生根,工人们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火凤凰陶瓷公司一个响亮的名字吹响着王益工业发展的号角,工厂院内的朵朵牡丹争相斗妍,阳光下更加妖娆明媚,优美的环境,让人不由得驻足好奇探望。
“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文化是陶瓷的根魂,火凤凰陶瓷耀州官窑延续了千年耀瓷古韵,锐意创新,集唐彩宋青之精华,为耀州千年瓷器添彩添辉煌。
望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瓷,我心情澎湃,原来中国的陶瓷出此这些默默无闻的匠心独具的人民,是他们创造了艺术,是他们开创了“一带一路”,是他们把中国的陶瓷推向了世界。这就是开创新时代的大美王益。
走进军台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这个地方,山势陡峭,四面低窪,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封锁陕北解放区的前沿阵地,是控制咸铜铁路的重要据点,可以说是占领了军台岭也就占有了铜川,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下,西北野战军向集中在渭北的胡宗南主力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为了牵制敌人,我军决定攻打军台岭,为了建立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个精神抖擞,严阵以待。战斗打的非常艰苦,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不顾敌人的三面火力严密封锁,迅速排雷,开辟道路,占领了军台岭,解放了铜川,书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
多说几句军台岭吧,这个地方不仅有彪炳千秋的英雄故事,更是一个有情有爱的地方,村中的古槐随处可见,但一对鸳鸯皂角树让人们见证了爱的奇迹,村书记说,这两个树一公一母,遥相呼应,不离不弃,公树开花,母树结果,两树枝繁叶茂,枝叶伸展交错融入对方,随风摇摆,宛如一对恋人亲吻着脸庞,有如一对老夫妻相扶钟爱一生,透过脚下的黄土,他们一定是根根相连,同心相伴,永结连理。这也了却了我的心愿,虽没有在孟姜塬见到孟姜女,却在军台岭见到了爱的真谛。这可以说是王益是一个侠骨柔情的地方。
走进王家河才知道什么是别样洞天,什么是山水姿容,什么是妙不可言。四月的王家河,太阳红着脸,悠闲自在的挂在天空,微风像是蝴蝶用羽翅柔柔地上下扇动的,几朵白云交头接耳在嘀嘀咕咕:“王益的王家河,人家是王者的地盘,王家的公园嘛。”是的,这个地方的山不算雄壮伟岸,但看着舒坦养眼,这山绵延绵亘,这山沉稳,可人家却不露声色地诠释着大自然的美,人家是王,就连这山都不愿意张扬……
王家河,那肯定是有河,河水也不大,这水却灵动清丽,令人遐思,我这个人不爱冲动,都迫不及待,好想把鞋一脱,裤腿一编,下河摸摸鱼,那怕摸条泥鳅也会欣喜若狂,瞬间就能扑捉到童年的记忆。河边上花红柳绿,就连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也肆意盛放的漫无边际,一股脑地铺展,红的惊艳,绿的迷茫,美的让人陶醉。河两岸住着的市民,每天望着山、看着水,逍遥自在,完完全全像是归来的王者,美的乐滋滋。这就是青山绿水秀美的王益。
站在川口的瞭望台上,望着这座昔日因煤而兴的城市,今日城乡华丽的转身,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地提高,这才是一幅壮美的山川画卷。
王益之行,细细回味,点点思量,千言万语化作祝福,祝福王益永远活力四射前程似锦,人民永远幸福安康。
你好,王益!你是我一眼望不尽的满心欢喜。
作者:刘小元,陕西省宜君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