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禅寺地处中原,位于安阳市南二十里处的宝莲寺镇杨家井村。

该寺西一公里处,有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东边有南北安阳市主干道中华路,交通便利。据当地村民回忆,宝莲寺始建年代不祥,传说和有关史料记载,北齐时称宝明寺,因寺院较小,发展有限。
唐代时期,李世民路过此地,因公主有病,多处求医无果,便请寺院和尚为其诊治,宝莲禅寺和尚,对公主宝莲经切脉,观看舌苔、面色,随开出中草药妙方,宝莲公主回皇宫后,日服见效并且渐渐痊愈。皇帝李世民大喜,遂为宝明寺赐田500亩,并拨皇款进行修建寺院,用公主名字改寺院为宝莲禅寺。后人也称五顷寺。
当时宝莲禅寺也名声大噪,寺院规模宏大,常住僧人数千。唐王李世民又赐金钟、银木魚,寺院还成了皇家驿站。从此,宝莲禅寺和尚、僧人代代在这里诵经念佛,挖井种地,提高生活,发展佛教,为后人留下众多宝贵文化遗产。

据当地老人回忆,祖辈传说普同宝塔至今已386年,多位和尚、僧人葬于此地,塔顶常出现石头发白,天就下雨的奇迹,在民间流传自今。塔身碑文铭记为崇祯七年(1634年)洪海法师修建。

古井是这里寺院发展的像征,留有遗迹数处,尤为寺院内玉泉井,至今保存完好。据说,这些井有的口径较小,有的口径直径为数米,水位浅而水源旺盛,供当时千人吃水和浇灌农田,呈现寺院的一派生机。

安阳县志记载,宝连寺南二十里,明代历丁末进士三任县令,曾兴建此寺,有几块残缺碑文记载。还有康熙、乾隆年间铸造的铁钟,存放在安阳县文物馆,现在寺院里的铜钟是在民间信男善女的努力下铸造的。

现修缮的大佛殿,均为砖木结构,踞今有500余年历史,因战乱破坏,大殿几经修建,但有的石埻、木樑、门窗仍见证着它的苍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物保护的重视和发展,该寺院在社会民众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元月,安阳市文峰区文化旅游局为宝莲禅寺颁发了文物集资许可证。由杨家井村善士陈德顺、张爱梅等人为文物进行了保护,已将宝莲禅寺、普同宝塔申报批准为安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宝莲禅寺、普同宝塔被安阳市文峰区定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宝莲禅寺被文峰区旅游局批准成立了文物旅游管理所。寺院由河南省有色测验有限公司勘测定界为占地9.357亩。现已逐年投资,对宝莲禅寺进行了维修、重建保护。
8月6日上午,我们和宝莲禅寺僧人及几位七、八、九十岁的老人进行了为时两个小时的座谈,他们表示要进一步以普同宝塔为中心,向北占地20米。东、西各占地35米。向南占地100米。共需占地13亩,扩大寺院规模。

他们还将充分利用宝莲禅寺文物旅游管理所这一机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将塔南20米建5间报恩堂,文物陈列展览馆。修建门楼、门前广场。报恩堂左右建陪房,作为文物管理处办公室、储藏室等,真正让宝莲禅寺在五星红旗高高飘杨的寺院里,焕发青春,建成一所初具规模的集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道德教育大讲堂和佛教交流的好去处。让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图/文赵力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