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尧 , 一个有故事的小镇
文/ 罗雁萍
虽然已经立秋了,炙热的太阳依然像火球。高温,阻止不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因地制宜,周末,选择了就近旅游。立秋后的第一个周日,我们来到萍乡的荷尧,一个有故事的乡镇。

火烧桥
多年前就听说过萍乡湘东荷尧有座火烧桥。直到今天,才目睹它的真面目。在原桥的旧址上,我们看见的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没见到当年火烧的痕迹,也就感觉不到历史的沧桑和凝重。随着时光的流逝,知道火烧桥由来的当地老人,也几乎没有了。
几经打听,还是听说了两个由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故事版本。一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开始。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荷尧这个小镇未能幸免,也留下了他们的累累罪行,火烧桥就是鬼子侵华的罪证。二是为了阻止鬼子的追赶,当地老百姓自己忍痛割爱,将桥烧掉,断了鬼子的后路。虽然说法不一,但是,故事都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
新桥老故事,记载了日本鬼子的罪孽和中国人民与鬼子斗智斗勇,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了,但是,血深似海的家仇国恨不能忘。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这座有故事的桥上,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万寿宫
相传,万寿宫是为了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而建,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最初,起名为《许仙祠》,后由北宋皇帝宋真宗赐名为万寿宫。凡是有江西人聚集或居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也是《江西同乡会》《江西会馆》的代名词。
清凌凌的禄水,悠悠地流向湘江。坐落在湘东河畔的万寿宫,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门前映入眼帘的繁体字对联,立刻感到迎面而来浓郁的文化气息:古庙历沧桑几经兴废面目全非断壁残垣遗旧址 共和呈盛世物阜民康金殿重修雕梁画栋展新颜。
万寿宫内设有傩神殿:黄金四目阅千秋岁月 铁腕双臂保合境平安。龙王殿:赐万民以福得吉庆 降四海之财添丰盈。……
咱们萍乡的傩文化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上栗石洞口的傩文化,名震中外。在万寿宫看到傩神殿,不由然对这尊传说中祛除瘟疫的神,产生出敬畏之情。
我不懂对联,但是,喜欢听朋友们对对联的评论,从中能学到知识。参观万寿宫,我觉得不仅仅其建筑是我们江西独特的建筑。文化也是我们江西独特的文化,万寿宫所有的对联,都要细细的咀嚼,慢慢地品其深刻的意蕴。

大屏山

位于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交界处的大屏山,是萍乡四大名山之一,主峰高达615米。也是一肩挑两省的吴楚东南第一峰。前往大屏山的水泥路,从山脚下直达山顶,有的地方还修了护栏。狭窄的地方,只能通过一辆车。即便如此,大家对这条洁净的水泥小路,还是赞叹不已。原来,乡村道路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
几十年以前,通往大屏山的乡间小道坑坑洼洼,地无三尺平。男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带着同学经常往返这条小路。由于颠簸的厉害,常常将后座上的人震下来了都不知道。当发现以后,赶紧往回找。
听朋友们讲着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我似信非信。当好几个人证实,都有着同样震掉后座同伴的经历时,我才既深信不疑,又忍俊不禁,享受着他们对往事酸涩而甜蜜的回忆。

山脚下,一栋栋漂亮的村居,展示着新农村的新面貌。虽然很多天没有下雨了,村民们的菜地里却是绿莹莹的一片。点缀绿色的是深浅不一的黄色花朵,丝瓜花苦瓜花南瓜花,清晰养眼。田园风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沿途,既见到草木苍翠,风景秀丽,又见到怪石嶙峋,山川壮丽,让我心生欢喜。

惜字塔,
金鱼石寺庙下的惜字塔,位于318省道路边。这是个显要的位置,但却并不引人注目。我想,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有三:一是紧邻惜字塔的一栋村居高于塔,将四层六面,小小巧巧的塔挡住了,喧宾夺主;二是由于位于马路边上,日积月累的灰尘,掩盖了惜字塔的本来面目。人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塔上已经模糊不清的字和对联,三是有关部门对于文物的不够重视。今年三月二十日,萍乡市人民政府已经将惜字塔列入萍乡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石碑公示。
惜字塔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传,汉字由轩辕皇帝时期的仓颉创造的,有的地方称仓颉为“造字圣人”。出于对圣人的敬重,人们惜字如金。为尊崇仓颉,敬惜字纸,而建了惜字塔、惜字炉。
记得我当知青那年冬天,在一个十分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修欧阳海灌区。在一户村民的烤火房里,发现了一本《增广贤文》。我特别惊异,文革期间,城里类似的书籍不是全部当成毒草销毁了吗?我悄悄地对村嫂说,能不能将这本书借给我看看?村嫂十分慷慨地将书送给了我,只是再三地交代:有字的纸,要好好的爱护,不要乱放。看完以后,可以烧掉,但千万千万不要当手纸。由此可见,人们对文化的膜拜。
是夜,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一口气将这本书看完,并珍藏起来。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量,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偷看禁书,该当何罪?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点后怕。但还是抑制不住对文字的喜爱。

大屏寺
被江西和湖南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楚古刹大屏寺,始建于唐代。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和母亲陈氏从安徽流落到江西,曾在此避过难。这座位于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交界处的古寺,迄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故此,一座古寺,两扇山门。左为江西,右为湖南,别具特色。
我们从南边江西山门进寺。古寺外围的墙面斑驳陆离,大门的横楣《太屏仙山》,对联是:海天色相无边界,吴越东南第一峰。寺内建筑按中轴线排列,分山门、前殿、后殿。
映入眼帘的横楣是《吴楚古刹》两侧的对联是:杨岐灭龙蜿蜒屏山尉迟始建古刹 洪武避难僧居皇觉刘基访主金沙 ,经典的概述了建古刹的历史背景。古刹内有古朴的松柏和石碑,朱元璋母亲的陵墓在此,故又有“皇觉寺”之称。
从湖南山门走出,我惊奇地发现,两座山门几乎一模一样,就连对联都是一样的。就像一对难以辨认的双胞胎,只是一个衣服新一点,一个衣服旧一点。
延龄老师说:“你们就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我和永红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往返几次,始终没有发现异常。在我们再三追问下,他才揭晓谜底。
湖南山门的对联是:海天相色无边界,吴越东南第一峰。原来就是“色相“”换成了“相色”。不仔细观察,还真的发现不了两座山门这细微之处的差异。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错?佛门知识深奥,不得而知。 老师们就此,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评论开来。
外墙左侧,刻有民间流传下来朱元璋的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赶长程脚,恐怕山河社稷穿”。当即有老师指出,诗中有两个错字,第三句应该为“夜间不敢长伸脚”,才能与第四句相接应。且不去考证朱元璋是否作过这首诗,但老师们认真对待文字的精神,确实让我钦佩。
涧泰老师即兴赋诗:一寺开两门,湘赣在两边。风光天生美,乡俗相关联。

秋日风光无限美
站在古寺前,眼前葱绿一片。青松翠竹,养眼养心。还有不知名的果树,硕果累累,压弯枝头。
极目远眺,整个荷尧尽收眼底。连绵的青山,蜿蜒的河流,林立的高楼大厦,漂亮的村居民居,高耸的信号发射塔,公路像玉带环穿小镇。
夏秋之交,绿黄交汇的稻浪起伏荡漾,展现出毛主席诗词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观。
仰视太空,秋高气爽。那白云一丝丝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飘荡在蓝蓝的天空,且变幻无穷,不由人陶醉其中。
我们还游览了金鱼石……等景点。每一个景点,都在朋友们的感想感受和感悟之中,他们的作品,字字珠玑句句情。
尽管今年大旱大涝大疫,流年不利。但是,呈现眼前的是丰收在望,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徜徉在河尧这个有故事有文化有内涵的小镇,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在共产党领导下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