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粒米乾坤
文/启新天地
金秋时节,友人给我邮来一包大米,是他夏天时亲手种植收获的。随大米一起邮来的,还有一张关于这包米的生长生命履历时间表。友人说,它们从一粒种子到盛在碗里的大米饭,全天候,最快要经历3072小时,现在,他把它们的最后一段生命时间交给我。
我打开包装,取出米,倒入清水细细淘洗,然后装入电饭锅进行蒸煮。半小时后,米饭香氤氲全屋,我揭开锅盛了一碗,捧在手中,经过蒸煮膨胀后的米粒,此刻变得更加晶莹饱满,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我挑起一块,送入口中,顿时感觉那醉人的香已经沁入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打开这粒米的生命履历时间表,我跟随着这粒米一起回顾它那段生命孕育、生长、成熟的峥嵘岁月。

一粒米,生命最初的历程是从一粒稻种开始,经过育秧老农整地、发芽、落谷、保温、生长、灌溉,防虫治病精心服侍,从清明一直长到芒种。小麦田收完之后,犁地、刨麦根、放水整田,再将秧田里育好的秧苗拔起,三五棵一穴前后左右十公分等距植入水田中。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所作一首《插秧诗》诗很有意味,“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生动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插秧时的情景。
插好秧苗后,稻田要灌水保苗,直至秧苗成活,不能脱水。以后则开始田间管理,施肥除草。稻田中常生长一种叫稗子的杂草,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稗子与稻子共同吸收稻田里养分,稗子是稻田里的恶性杂草,据说败家子中的"败"就是稗子演变过来的。也有人说稗子是稻子的祖先,经过人类的影响进化成了稻子,其繁殖能力极强,一棵能发成一大撮,挤占稻子的生长空间,且长的又高又大,让稻子失去养分和阳光,导致减产甚至是枯死,必须发现一撮铲除一撮。
江淮之间,秋稻从清明、谷雨时节选种落谷,一直到中秋收稻,一棵稻在天地间生长长达半年时间,汲取天地之精华,从一粒弱小的稻芽长成一穗有上百粒的稻穗,成熟之后,碧野变成了金黄,成熟的稻穗谦逊地低下了头。这时,田里不再进水,存水日渐干涸,经秋阳高照,结板能站住人,就可以开始收割。
一捆捆稻被运到打谷场上,经人工脱粒,谷与梗分家,稻谷经三五太阳暴晒干燥,才可以储藏起来。需要吃米时,从粮屯中取出送到碾米房加工,壳与仁分离,就有了白花花的大米。
3072小时的生长,汲取天地日月雨露之精华,无数农人辛勤劳作汗水浇灌,双手众星捧月般地呵护,才有了我今天捧在手心的一碗白米饭,一粒粒米饭越过唇齿,真正是一粒一香。

想起台湾诗人周梦蝶,他吃饭很慢,有时一顿饭要吃上一两个小时,有人不解,问缘由,诗人回答,如果我不慢慢体会,我又能怎么知道这一粒米与下一粒米的香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终于明白诗人的内心温柔与敬意,感受到友人情感的真挚美好与友谊的醇浓,更感受这粒米乾坤,它的平凡与伟大,短短一生3072小时生命,却把美味留在了人间。
一粒米从一粒种到一粒饭,3072小时,看似走完了生命,事实上没有,它融入了我们骨骼和血液,化作智慧和力量,支撑我们的生命,它和我们的生命一样长,不,它和我们思想一样,无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