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杯”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散文新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有感
——获奖者散记
作者:张敬光
刚在颁奖大厅坐下,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在粘贴他的座牌,我赶忙站起来帮忙弄好,老先生微微一笑。我一看老先生的座牌,姓韩,名树俊。“韩老师,您是从哪来的?”“苏州。”“您是做什么工作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也教过语文。”“你也获奖了吗?”“我没参赛,是来参会的。您的参赛作品是什么?”“《四十年情怀一纸牵》,是从吴伯箫先生给我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回信写起的……”
颁奖仪式开始了,当宣布“华成杯”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散文新作品大赛一等奖时,韩老师第一个走上了领奖台,这是这次大赛的最高奖。当韩老师抱着奖杯、证书和奖金回到座位时,我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颁奖仪式结束后,去参加吴伯箫文学馆开馆仪式。看到韩老师拿着相机、行李包和资料袋,于是抢过行李包背在了肩上,大约有十几斤的样子。可韩老师怎么也不愿意,又把行李包要了回去。在去文学馆的路上,韩老师说:“你有六十了吗?”“还不到,六三年的,”“我是四四年的,七十六了。”“您看上去身体非常好,精神也非常好,象六十来岁的。原来来过莱芜吗?”“很早就渴望来看看吴老先生的家乡和故居。”“故居还未修缮开放。”“哦,从网上看到了。”来到文学馆门口时,遇见了山东散文学会的丁建元会长,他们热情交谈,并在吴伯箫文学馆前合影留念。照相时,丁会长坚持让韩老师站在中间,说韩老师德高望重。
进入文学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庆祝吴伯箫文学馆开馆书画厅,一进门,就看到了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先生的书法作品:“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笔力遒劲,简洁明快,颇具板桥遗风。韩老师拿起相机,边拍照边说:他的书法很有名气,他写的关于周庄的文章,已列入高中语文教材。他也是这次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其作品《山碑》缘于吴老先生的故乡。
随后来到了吴伯箫展览馆,一个小学生正在进行讲解。一进门口,玻璃橱柜里摆放着吴老先生的自传,韩老师拿起相机拍了照。然后来到吴老先生的手迹橱柜,韩老师一边认真看,一边仔细一一拍照。这时,手迹捐赠者来到面前,我立即对韩老师说:“这就是山东润禾三味书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孟昭印,手迹就是他花重金买来的。”韩老师于是与孟总热情握手,以示谢意。当来到北侧的橱柜时,韩老师高兴地说:“这里摆着我的书!”我一看,有两本《中学作文教学设计》,韩老师说,“书名就是当年吴老先生题写的,我从孔夫子书店买来,捐献给了吴伯箫文学馆”。韩老师又把另外三本书摆出来,分别是散文集《一河的思念》和散文诗集《姑苏十二娘》、《风润江南》,韩老师说:“把我的这三本书摆在这里,也算是向吴老先生汇报了,《一河的思念》曾获全国散文集一等奖,感谢吴老先生当年的赐教!”我拿起一本翻了翻,封面内侧有韩老师与九十老母的合影。参观完毕后,韩老师还和两个小讲解员合了影,让小女孩和小男孩站在前面,笑着说:“咱们三个加起来有一百岁了。”
出了展览馆,我浏览一下韩老师的微信,找到了此次参赛的作品,一口气看了两遍,从中看到了原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吴老先生在给韩老师的回信中,对学生作文提出了意见:“学生作文,要根据时令季节,环境变化,人事活动,一时的感受印象,随时执笔。”这何尝不是对成人作文的教诲。文中韩老师对吴老先生满怀深情,去延安寻找当年的纺车、歌声、菜园……这些形象形成了吴老先生的代表作,以其独到的构思、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主题,构成了独特的风格,奠定了吴老先生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韩老师对吴老先生的足迹、旧居、纪念园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纸牵起四十年,包含着对吴老先生的深厚情怀和无尽思念。文章形神俱备,象一首深情悠扬的乐章,于是我在微信下方留言:无愧于一等奖!
据悉,韩老师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高新区作协副主席,已出版文学作品和业务专著十多部,在全国散文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是教育名师和散文名家,作品饮誉海内外。
我把此文发给了韩老师,韩老师很快进行了回复:要把与事实有出入的去掉,要把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去掉,要把别字改过来,并一一指出,还发来了佐证文字、图片和音频。这多象当年吴老先生的回信啊!让我这个吴老先生家乡的无名小卒深受感动。
后来我询问韩老师对这次来莱芜的感受和建议,回复说正在上课;第二天再次询问,回复说欠稿太多,有暇再答题。于是,第三天我把已发给市政府的“建议修缮开放吴伯箫故居”的意见发了过去。韩老师很快回复:此建议很好,愿下次再去莱芜,当瞻仰吴伯箫故居。 【作者简介】:
张敬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语文教师、机关秘书、兼职记者,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曾获《战地新歌》征文三等奖,市政府调研征文三等奖,省建设系统征文二等奖。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