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画和鸣
文/菩提树
一叶一菩提,一文一画开。

今年盛夏的雨水颇多,总会让人浮想联翩、随心所欲。于是便有了短文《听雨》。而这一不太成熟的小文却触动了画家一杰的灵感:激情迸发,一气呵成,泼墨挥毫,一幅形象逼真、用笔墨渲染、意境抽象的水彩画诞生了
一杰老师说:“没有菩提树一文《听雨》的启发,也就没有此画,我是有感而画的。”他还说,他的画家朋友们给这幅画取名“阳光总在风雨后”,寓意:“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上帝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大家都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此画寓意深刻,不同经历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幅画是因一篇短文《听雨》而来,但一杰老师的画笔,实则也是为每个人画出了不同心境的赏析视角。它即是画,也是照见每个人心理世界的一面镜子。可见画者的功力与灵性。这画已不仅仅是画了,它似心理测试的沙盘,解读着每个生命当下的心理环境。
记得是2019年的12月21日,冬至前的一天,我参加了由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组建的作家采风团,前往人和地下古玩城,参加由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和东方巴黎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一杰谈画老哈尔滨背后故事”暨“一杰画展”活动。在活动现场,我第一次遇见了画家一杰老师。他给我的感觉是目光炯炯有神,不乏艺术家的犀利与执着,从他的一举一动有板有眼的讲话中,还能捕捉到一种坚韧不拔的风骨。

观览的是一杰老师作品,而在我心中看到的却是一座座珍珠的屏——《尼古拉教堂》《逝去的钟声》《历史的迴声》……这些作品的背后,洋溢和透射出一位用灵魂抒怀之艺术家。他用一支笔一张纸,将家乡的老教堂、老建筑、老街景再现还原。他用了八年时间,浓墨重彩地将"圣尼古拉教堂"呈现于世人。这幅油画的诞生,无不饱含着一杰老师为家乡艺术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寻找历史的迴声,为了真实地写实,他在地面、墙上泼墨挥毫,风雨无阻,从二个钉字一张纸启程,一发不可收。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建筑说话,为家乡呕歌。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

我对美术绘画的认知经历不多。童年用过蜡笔画过“四方连续”纹样,上小学时被当模特又走进过画室。尤其是2019年10月去北京开会,我还特意去了北京博物馆,观看了朱曜奎艺术展“倾情山河 深耕时光”。
今天,艺术家们就在我们身边,他已走进我们的视野,绘画、摄影、诗文、国学讲座……在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里都有呈现,我能遇见了这样一群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哈尔滨这座具有中西合璧多元文化之城,需要有这样的团队来共同挖掘黑土文脉、共同为家乡文化发声。能画的、能写的、能诵读的……我将与各位老师一起以不同形式传播文化记忆,戮力同心为文学艺术永流传做点贡献。

这个夏天,我收到了这样的特殊礼物,真是心花怒放。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同心,天人合一,曼妙风景与赏画吟诗,不知不觉已融于“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的主流文化氛围中,东方巴黎哈尔滨的发展,需要文化更渴望艺术的锦上添花。
文画和鸣,栩栩如生。大千世界之音,无不体现出精妙的细致,漫野皆画,草木皆诗。生活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我还相信,有些人是为生命创作而来。一杰老师所画的《逝去的钟声》《尼古拉教堂》《历史的迴声》等作品,既恢宏大气,又精雕细琢,不拘一格。在我眼里这些都是杰出的力作。一个人,因为热爱着这片黑土,将老哈尔滨故事背后的文化元素深刻地挖掘着、镌刻着、传播着,这样的东方巴黎画卷,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伟大来自平凡,来自点点滴滴中的朴素与平实。一杰老师曾在街头巷尾冒着风雨绘画,能因一幅画的精致打磨而要画上十年,可见他对艺术追求的精进与高度负责。尤其是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力,这种顽强与坚持,就是剑胆琴心的勇气,将无数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将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一个能接地气的,带着浓浓地域文化气息的画家,不是快餐式地绘画,而是带着对每一作品的崇敬之心,十年磨一剑,无畏风雨,只为这一捧捧墨染的黑土而来,用一支支五彩的笔,画出文化之声之韵,画出天地之大美之豁达,这一胸怀,就是对艺术的捍卫和无我的追求。
一诗一画卷,一句一风景。上观云卷云舒,下察花开花落。感天地之感应,应天地之灵犀。画品即是人品,黑土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将用自己的笔墨为文学助力,为艺术发声。祝一杰老师的画笔,行于天地山水间,醉满黑土情万里。



作者简介
:菩提树,原名薛伟,教育工作者。曾任哈尔滨市学府小学校副校长兼工会主席。现任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南岗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朗诵,爱好写作,喜欢用声音守护童真,用文字丈量世界。亦喜亦忧,在文字里寻道,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明明德而至于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