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讲述了河南省兰考县脱贫攻坚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张庄村艺术团排练的节目《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而展开……
看后让人感慨万千,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近平总书记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词,最先发表于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多年后在《光明日报》上转载,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公开的为数不多的一首词。
前几年我匆匆一读,由于水平有限,没有入心入脑,所以感受不深。现如今联系焦裕禄精神、兰考脱贫攻坚和当下中国的显著变化,再重读细品,觉得回味无穷。
虽然词人所作之词已经过去三十周年,但词意依旧,情怀依旧,正气依旧,这也许就是好词的魅力所在,更是领袖的高屋建瓴和先见之明。

下面先来看一下原词: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大体上个人理解:上阕“追思”,以记叙为主,紧扣主题,着重写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缅怀,词人对他的客观公正评价。
下阕"言志",以抒情为主,升华主题,着重写焦裕禄精神对词人的影响,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愿。全词深深表达了词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以及词人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

一、用词平实而又充满真挚情怀
全词语言生动平实,没有什么晦涩难懂之词和句,这就像词人一惯的文风和作风,让人感觉特别平易近人。但所表达的思想情真意切,触动人心,直击心灵,给人以力量。
词的开头就以情感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起笔的"魂"、第二句的“盼”字,既紧扣了题目的追思焦裕禄这条主线和主题,更是将作者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之后的热切心情和感慨思绪一吐为快,立竿见影,这也是与一般文人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和独特风格。“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山、水、地全方位立体的情感空间,使前一句“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着力点和落脚处。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这是古往今来老百姓最纯朴的情感表达。为焦裕禄式的好官标准和好在哪里打下伏笔。只可惜好干部焦裕禄已离开人间,唯有“把泪焦桐成雨”,焦桐就是焦裕禄,焦裕禄己化成焦桐。
下阕前三句"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是由景寄情,古今诗人的眼里唯有明月最相思,作者也是如此,开句既收住上阕的深情泪奔,又以明月让作者更是触景生情,把自己对焦裕禄的思念和想念之情充分表达出来。
词上下阕一气呵成,一看就是词人发自肺腑之言,饱含着深深的崇敬深情。这既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心有所思,思有所感,感而为诗。通过与焦裕禄的灵魂夜话,心系百姓的期盼,对标好干部的标准,进一步反映出作者对如何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造福人民和人民至上的深深思考;更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真切思索。

二、立足现实而又意境高远深刻
全词可谓立意高远,词意深刻,词境开阔。其立意点不是一般诗人所能达到的,他站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的高度,放到历史长河的维度,从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角度,来思考怎样才算是好官,怎样才能当好官。所以才会发出“百姓谁不爱好官”这样的时代之问,千古之问。
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词中,作者一方面进一步描绘出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另一方面描述出焦裕禄及其精神的土壤就是沙丘,更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痛和苦。沙丘是令兰考人无法承受的自然灾害,与百姓的生活、命运紧密相关。治理好沙丘,把沙丘变成良田,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百姓的梦想。
“父老生死系”,这是先辈和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更是作者表达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整首词的亮点和诗眼。而“毋改英雄意气”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这也是好官的基本要求。
一句“依然月明如昔”,可谓一语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实则是对焦裕禄崇高品德的赞美。“路漫漫其修远矣"是《楚辞·离骚》里的名句,词人在这里化用,表达的是清廉为官的誓言。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样的结尾收笔可谓点睛之笔。特别是一个“绿”字,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也是当时作者对普遍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也为后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积蓄力量。

三、风格浪漫而又透出正气豪迈
《念奴娇》是一个非常有名且是一个热门的词牌名。此令词风适合使用豪放手法,表现深沉慷慨之辞,讲究气势磅礴。所以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词大家,特别是英雄豪杰尤为喜爱,以此令创作作品,表达情感。毛主席就曾以《念奴娇》词牌名创作过井冈山、昆仓和鸟儿问答等气势如虹的名作。最出名的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名篇。
所以作者用这一词牌填写追思焦裕禄也是非常贴切合适。现在看来,以词来追思焦裕禄能为官一任,始终扎根兰考,誓把沙漠变绿洲、一切以百姓为中心的好官,确实很正常,但放在三十年前的今天,那可是唯GDP论英雄,社会风气和党内风气也有所下滑,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的初心使命之时,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有些对不上当时的"节拍",有"文不对题"之嫌疑。但正是这一点,体现了诗人的不忘初心,不同凡响,目光远大,词中透出一般浩然正气,为盲目自大之人泼了一盆冷水,为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画了张草图。
正因如此,2014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精神,重诵此词,希望通过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0年前创作的追思焦裕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其倡导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好作凤、好传统,虽然已历经近七十年,但依旧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仍然是我们各级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年,在我们决胜全面小康攻坚之年,更需要千千万万的不为名不图利,两袖清风,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焦裕式好官。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虽然时过三十年之久,如今读来还是那么真挚感人,耐人寻味,意境深远,情深似海,气势如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首立足现实的浪漫主义作品,这是一首充满人间正道正气的豪放派作品,这是一首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新文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