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建功
清咸丰三年(185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军攻克南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分兵西征北伐,欲统一全国。九月,天地会的重要骨干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占领上海,建大明国,担任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改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
紧接着,张乐行在安徽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率领捻军与清军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军,使清军主力首尾不能相顾,太平天国先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又封为沃王。
清廷大为恐慌,调兵遣将,与太平天国军在南方激战,僵持不下。清廷因为财政困难兵力不足,就颁诏全国各地乡绅组织民团武装,保家护院。于是,各地乡绅富户趁机纷纷出资招兵买马,组建民团。

临邑”陈团”是鲁北八县之中最大的一支民团,其创始人是临邑大陈家首富陈贯甲。陈贯甲排行老四,人称陈老四,武生(武秀才)出身。陈贯甲为人骁悍,做事果断,他见天下大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就自己出资招募乡勇组织民团,他深知先进的火药兵器与落后冷兵器的差距,就重金聘请技工铸造抬枪,利用火药技术发展先进武器,逐步淘汰冷兵器,渐渐羽毛丰满形成气侯。
陈贯甲有一个七弟叫陈贯城,人称陈老七,廪生(优等秀才)出身,文武双全,胸藏智谋,他为陈贯甲出谋划策,成为陈贯甲得力助手,陈贯甲很快组织起一个数百人的民团,号称:”陈团”。
这个时期,河北沧州一带匪患四起,盗贼横行,土匪抢夺快马流窜作案,并故意在马匹身上捆绑一串铃响,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公然残害百姓,俗称:”响马”。
他们经常流窜陵县丶临邑境内作案,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放火,肆无忌惮。陵县丶临邑境内的一些小民团无法与之抗衡,皆自愿归附”陈团”领导,听从陈贯甲指挥,联合对付匪祸,陈贯甲的民团发展迅猛,一度扩充到数千人,沉重地打击了”响马”的张气焰。
因此,他们对”陈团”恨之入骨。陈贯甲还联合宋家庙等18个村庄修筑一条30多里长的土围墙,底宽一丈丶高一丈七尺丶上宽五尺,坚固耐用,居高临下,利用土围优势防御抗击匪患,大见成效,它成为保护临邑城的一道重要屏障。
陈贯甲为了维持民团的各项开支和费用,开始征收富户人家伍的保护费,遇到不愿意交納的人家,就派兵强行抓人扣押令其家人赎回,因此,为自已留下了隐患。
临邑城北一带的老百姓见陈团兵强马壮,独镇一方,都对陈贯甲很敬仰,老百姓遇到遭人凌辱的事遇就到”陈团”控告,陈贯甲亦能仗义执言帮助解决,他对于那些残害百姓屡教不改的人,就公然自作主张处以极刑,事后并不报告官府知道。临邑的官府衙门见陈团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对陈贯甲产生强烈的不满,认为他私自操纵百姓生命,目无王法,就处处借故羁绊。
临邑城北有一位叫马志正的武术高手,因小事与陈贯甲发生矛盾,马志正自忖无法与陈贯甲抗衡,就依仗武功高超半夜潜入大陈庄,持刃刺杀陈贯甲。不料,马志正失手误杀了陈贯甲的父亲,马志正只身逃往沧州。陈贯甲悲痛欲绝,怒不可遏,发誓报仇。
咸丰十一年(1861),张乐行领导的捻军进入山东活动,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宋景诗揭竿而起,率众参加捻军,组建黑旗军转战河北丶山东13个州县。宋景诗屡次击败清钦差大臣胜保,一度攻克沧州,声威大震。马志正在沧州借3000骑兵来临邑报复,黑旗军铁骑纵横,一举攻克临邑城,致使无辜老百姓死伤惨重。
陈贯甲率部与黑旗军发生激战,双方拚死搏斗都伤亡惨重。陈贯甲初战就杀捻军小头目马安义丶杨六丶单窗户丶石地塴子等人。从此,陈贯甲与捻军发生发生矛盾,誓不两立。同年六月,黑旗军又与陈团激战于临邑双庙附近,双方仍然是损伤惨重,难分胜负。
八月十三日,黑旗军南移转战济南洛口一带。徐昌绪飞檄征调陈团增援,在洛口设防堵截黑旗军。徐昌绪是负责办理山东西北民团的钦差大臣,陈贯甲奉命率部自备粮草赶到洛口,坚守洛口与黑旗军对恃五天五夜。山东巡抚谭廷襄率部紧急回援济南后,宋景诗的黑旗军被迫转移。马志正见势危急就隐姓埋名,隐居济南。不久,被陈贯甲探知设计杀害。
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黑旗军转战德州柘园镇杀死防汛官兵,德州知州飞檄征调陈团围剿,黑旗军被迫转移。九月,黑旗军转战德平丶理合务,德平知县向临邑紧急求援,陈贯甲奉命率部前去围剿,与黑旗军激战一天一夜,杀黑旗军首领张天贵,擒黑旗军首领于臣子及5名士兵,黑旗军战败退走。战事结束之后,官府担心养虎遗患,陈团奉命解散。
因陈贯甲连立战功,山东巡抚谭廷襄保举陈贯甲为守备官阶,陈贯城为训导官阶。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宋景诗又率领黑旗军来德州攻城略地,攻打盘河镇。临邑县令马钲命陈贯甲重新组织民团,率部防守临邑城,宋景诗率黑旗军转移。
正在这时,清朝悍将僧格林沁率部南下路过盘河镇,他命令陈贯甲再次解散民团。山东巡抚阎敬铭上疏极力恳求保留陈团,陈团勉强保留下来。但是,陈贯甲被调到阎敬铭营务处服役。同治四年(1865)初,黑旗军绕道江苏,再入山东,配合捻军,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于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
清同治五年(1866)二月,陈贯甲被调到东平县防守运河,陈贯城被调到兖沂道去防守运河。不久,陈贯甲被调住山东都指挥使司任职。阎敬铭又保荐陈贯城任教谕,戴六品蓝翎。
同治六年,阎敬铭保荐丁宝桢升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屡次奉命率部与宋景诗黑旗军作战,他深知陈贯甲作战骁勇,所率领的民团能披坚执锐,就保荐陈贯甲擢升游击将军,并赏戴三品花翎。同年八月,陈贯城赴馆陶任教谕。
临邑盘河镇自古就是一处古战场,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役,因为历史原因,这里河岔丶水泊密布,杂草丛生,树木众多,地形复杂,著名的古迹有九龙湾丶九龙树丶九龙口等。最让人惊奇的是盘河镇房屋建筑诡异,房屋都是随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异,每条街的建筑都是千篇一律,犹如迷宫。
外人入村,不论是时间感还是空间感都会产生错觉,仿佛进入一个迷魂阵,没有人引领很难出去村庄。盘河镇是九条路岔的汇集点,人称九龙口。这里有一口充满了神秘的古井,无人知道它的修建年代,它深不可测,水质甘冽,生喝不拉肚子,凡是路过这里的行人都要在此歇脚,汲水饮用,无论人畜饮用之后都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而九条路岔所通往的每一个村庄,其建筑风格都与盘河镇近似,外来人不小心都会迷失方向,必须有人引领出了这九个村庄后,才能自己分辨出方向。所以,盘河镇自古以来一直被兵家视为战略要地。
捻军领袖张乐行被叛徒出卖牺牲后,捻军分为东路和西路,张乐行族侄张宗禹为梁王,统帅西路捻军。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间,张宗禹率西路捻军攻破德州,山东境內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同治七年,张宗禹率西路捻军纵横山东17州县,临邑丶济阳丶徳平迭遭战乱。
同治七年四月十三日,捻军攻打宿安镇,临邑宿安文生邢熙田丶武生邢成田率民团迎战,邢熙田阵亡,邢成田受伤被俘不屈,遭受腰斩,其部伤亡400余人。陈贯甲所筑的土围被捻军攻破,5000余名捻军乘胜围攻临邑城,攻破西关土围墙,临邑形势危急。
山东巡抚丁宝桢飞檄调陈贯甲丶陈贯城两兄弟回籍,重新组织民团与捻军作战。同治七年闰四月初二,张宗禹率领捻军前哨抵达盘河镇。陈贯甲联合陵县民团吴龙太民团在盘河与捻军决战。陈贯城担心这次决战凶多吉少,执意坚持自己率部去盘河镇参战,让哥哥陈贯甲留守大陈庄防御。
于是,陈贯城率1500名乡,张甲滨丶周际龙丶陈彦平各带500名乡勇,吴龙太率领3000名乡勇,共计6000名乡勇,列阵盘河,严阵以待。
同治七年(1868)闰四月初三,一万余名捻军骑兵精锐蜂拥而至,将盘河围的水泄不通,张宗禹探知列阵盘河的对手就是捻军多年的死对头之后,命令捻军弃马步战,欲一举歼灭劲敌陈团。双方接战之后,捻军手举竹竿长予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与列阵盘河的陈团进行殊死血战,双方杀的尘土飞扬,吼声震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自早晨8点激战至傍晚5点,历时8个多小时。
最终,捻军从四面八方拥来数越聚越多,轮流作战。陈贯城宁死不退,所部人员越战越少。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各路官军应该闻讯而至,配合陈团里应外合,在盘河聚歼捻军。但是,不知何故,各路增援官军都迟迟未到。陈团孤立无援,战至最后,弹尽粮绝,伤亡惨重,陈贯城力竭阵亡。
陵县吴龙太也阵亡于乱军之中。陈贯城丶吴龙太两名主将阵亡之后,各路民团军心动摇,无心恋战,先后溃散。陈团在其带队石爱梅的带领下突围撤退回临邑城。此伇,陈团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伤亡不计其数。吴团伤亡200佘人,其余各路民团伤亡人数不计其数。
同治七年(1868)六月,清廷各路大军才云集临邑附近,欲围剿捻军。张宗禹所率捻军转移济阳丶齐河丶平原丶高唐一带活动。
六月二十三日,3000名捻军突然返回攻打临邑东门,清军善庆丶袁保恒(袁世凯之叔)丶刘松山等七名将领率兵来援,捻军寡不敌众,人困马乏,军心涣散,最终战败。六月二十三日,张宗禹在冯官屯渡河失踪,不知所终。
自捻军进入鲁北平原之后,先后在临邑境内往返15次,在临邑境内发生的大小战事52次,盘河镇之役最为惨烈。临邑民团先后阵亡2000余人,捻军阵亡3000余人,无辜老百姓及妇幼殉难3000余人。
战事结束后,清廷赐陈贯城四品官衔,为其建立专祠,其子世袭云骑尉。并在盘河镇建立阵亡将士昭忠祠,祭祀阵亡人员。赐邢熙田等十四名阵亡人员儿子世袭云骑尉。
陈贯甲奉命还乡之后,励精图治,整军经武,他痛惜七弟陈贯城殉难,严格训练民团,陈团又迅速发展状大起来。正在这时,陵县有个冯家老庄,有一位叫冯遇春的人是明代开囯将领后裔,清代也一直优待冯氏。
冯遇春来临邑找陈贯甲寻仇,扬言要为马志正之死讨说法。为此,陈贯甲与冯遇春发生冲突,冯遇春连夜逃走。陈贯甲一怒之下派人去陵县冯家老庄,纵火焚烧了冯遇春的宅院。冯遇春赴北京告状,鸣冤叫屈,状吿陈贯甲诬良为盗,杀害百姓,贪赃枉法,罪大恶极。
清廷知道陈贯甲能征惯战,功勋卓着。但是,冯遇春告状之事震动京城,清帝严命山东巡抚丁宝桢带陈贯甲往北京与冯遇春对簿公堂,形势危急,这件事对陈贯甲非常不利。幸亏山东巡抚丁宝桢认为陈贯甲罪不掩功,密加保荐。
事后,陈贯甲不但没有获罪,反而擢升任游击将军(从三品),清廷赏陈贯甲戴三品花翎。第二年,陈贯甲又晋升参将(正三品),赏加副将官衔(从二品),仅次于总兵官。同治九年,临邑增加广学额,陈贯甲捐资助学出资四百七十两白银。
同治十年,陈贯甲兼任徳州营参将。以后,又兼任山东督抚衙门武巡捕,掌管督抚衙门护卫之事。陈贯甲后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