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1970年8月13日--2020年8月13日50周年之际,谨以此作献给七零届分配到汉沽盐场工作的工友、同事、兄弟姐妹,和在那个年代与之共同奋斗的人们。

天津快板: 《话当年》
作者/杨竹林
大步走上前,开口话当年;风风雨雨五十载,情意连绵。
一九七零年,八月十三,汉沽站的广场上锣鼓喧天。
骄阳红似火,碧瓦蓝天;汉沽盐场的场旗迎风招展。
远处气笛鸣,冒着白烟;一列火车从远到近就停在了站台前。
锣鼓再响起,飞镲舞的欢;列车上下来了八百小青年。
这些小青年,那可不简单;他们是天津市百所中学七零届的毕业生,分配到汉盐。
盐场的老工人,喜笑欢颜;上前拉着手,帮着把行李搬。
三分场的场旗下站了一大片;有男有女,稚气昂然。白衬衣,绿军裤,还有学生兰。
汽车喇叭响,马车跑的欢;半个小时的路程就来到了场部前。
东西两座楼,北面是车间;南面的大汪子一眼望不到边。
点名分宿舍,发碗先吃饭;下午开始场情教育办起了学习班。
一周学习后,分配进车间;氯化钾、氯化镁,溴素,动力、还有保全班。
少数干学徒,还有学化验;岁数大一点儿的就下了盐滩。
从此三班倒,按步就班;半个月回趟家,去车站赶火车,全靠两腿踮。
后宿舍有小路,直通再制盐;串汪子走滩埝,一走就半天。七毛钱的汉沽短儿,后改一块三。
班里的老师傅,外地占一半;王宪航,王炳荣,高俊峰,张宝善还有崔永年,等等一大串。
工作传帮带,思想管的严;每天的生活费不超五毛钱。
本地的老师傅那更不一般;刘少增,张克定,刘继广,韩福春还有唐云山。实在人太多,我也说不全。
嘘寒问暖知冷知热,就像亲人般。
生活很艰苦,怕咱不习惯;家里做点儿好吃的,也都带上班。
馇鱼馇虾馇妈铁,馇八带馇蚶子馇墨斗种类还挺全,味道特别鲜。(白)就是有点儿咸。
师徒情谊深,就此结情缘;说起往事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
化工有大修,暑期搞停产;除锈刷漆换设备,一月得干完。
我们小青年,那是主力军,热火朝天大会战个个勇向前。
车间出板报,杨胜利走在先;过往同志都驻足(翘首)围观。分场领导看完后都纷纷称赞。
业余生活,我们也不等闲;自编自演搞创作,还参加汇演。
组织了足球队,教练刘云先;代表汉沽参加联赛在天津露大脸。
建国进一球,引起世界波;到现在国际足联还没研究完。(白)不知咋进的。
提起这些事儿,夸夸其谈;坐在一起三天三夜咱也说不完。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亲身经历的这些事儿,苦辣酸甜。
春夏秋冬,寒暑转换;说是迟,那是快,转眼就六年。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天空雾蒙蒙,阴雨缠缠。下零点的同志们刚刚入眠。
轰隆一声响,地动山摇房倒屋塌,东边红了天。
您再看厂房,倒都倒、塌的塌是一马平川。
马路起大包,曲曲弯弯;裂开的大缝子足有半尺宽,黑水往外翻。吓的人们窜出宿舍东躲西藏直往草里钻。
余震还在晃,地声连连,同志们发现有人被砸屋里边。
大伙齐动手,搬墙扒砖,救出了刘汉东,抬出了苏双坤。
天上下着雨,感觉有点寒,互相对视这一看,衣服都没穿。(白)穿裤衩儿了。
黑灯瞎火,大家正木然。 只见一人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背心裤衩,光着脚丫振臂高喊:
大家不要乱,这是地震灾难。大家赶快回车间参加救援。这时才看清,原来是车间主任他叫刘绍宽。
大家往前跑,顿时傻了眼;厂房成废墟,车间全不见。
溴素蒸馏塔,氯化钾蒸发罐,全都倒塌,四处瓦砾,到处冒狼烟。
场面嘈杂,喊声一片;蒸发罐儿的操作工埋在了废墟间。
段长赵崇亮,是有为青年;临危不乱;挺身而出,沉着镇定,指挥应战。带领职工,冒着余震,组织抢险。
救人是命令,勇闯鬼门关;没有工具用手刨,鲜血淌指尖。
挖的挖,搬的搬;抬的抬,拴的拴;撬的撬,钻的钻;一干就半天。
浑身都湿透,嗓子冒了烟;分不清是血是汗,没人叫苦怨。
上午十点半,有了新发现;司罐王启发被十几吨的水泥断粱夹住双腿,压在中间。
生命垂危,身体倒悬;浑身发紫,面临休克,呼吸都困难。
危难显中坚,鸿林冲向前;用身躯当支点,顶起重伤员。地震中的“千斤顶”从此美名传。
咱们的女同胞,也不颟顸。个个都是穆桂英,不亚花木兰。
抢险抢修,救助伤员;后勤保障逞英豪,顶起了半边天。
这不是哪个人,也不是哪件事;是我们七零届的精神,献身在汉盐。
快板说到这儿,暂告一段;到后来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我们七零届,做出了贡献;多少英雄事迹汉盐永流传。等咱重聚六十年,再和大家谈。
最后一句话,大家多康健;快乐生活,幸福美满,安享晚年!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