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阴山优麦
文/冯忠亮
我曾不知多少次写过家乡,今天,又在静静的夜晚,用我多情善感的笔尖写下这次在阴山优麦采风的感慨。

我离开家乡察右中旗已经快四十年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随着花开花落,雁走雁回滴泪成疾,堆积成诗。对于家乡的记忆,总是和贫穷连在一起,一笔一笔不愿提起,却又总提起。家乡的旧貌成了我心中放不下的情结。
几天前,我应邀参加察右中旗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接到文联张文杰主席的通知,匆匆走进家乡,走进了我几乎陌生的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才知老家人常说的“后山三件宝”中的莜麦早已插上了翅膀,在公司创始人卢文兵先生的带领下,在一群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飞出了家乡,飞出了内蒙古,让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九粮之尊”燕麦名扬天下。
走进座落在察右中旗科布尔镇西南的阴山优麦产业示范园区,座北朝南的综合办公大楼大气而漂亮,楼顶上阴山优麦几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我承认温暖来自阳光,但它始终不能把我心里的阴影拉出,就如同我不能忘记家乡的贫穷。一路上的景色让我感到了家乡的巨变。看看记忆中的荒野上,整洁漂亮的厂房,听听公司领导层的介绍,从心底关注他们的企业文化,他们注重以人为本,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打造出一个地道的地方龙头企业,造福社会,造福百姓。
正如公司制定的核心价值观一样,“打造全球最优秀的集燕麦多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燕麦科枝创新和燕麦文化与品牌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园。幸福农民,强大中国。敬地 爱人。为农民提供优质种源,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品”。
走进车间,家乡人的淳朴善良温暖着我们一行人。也被眼前的包装工人吸引,才知公司为了当地农民有个就业的机会,迟迟没上包装机械。下楼看看大厅里电子屏幕上打出的欢迎标语而倍加感动。我努力地收集着过去的记忆,我也曾到过许多企业和工厂,无论我从事什么样的角色,从没有今天被他们的言行打动。

公司安排了专人接待我们,正好公司办公室主任卢建国和我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言语间少了许多的官场寒暄,在随和的气氛中,认真地聆听公司高总热情的讲解,她衣装整齐,端庄清雅,言谈中隐约地透露出她的才华和睿智。把本是单调的企业与产品介绍融入了好多历史典故,变得生动而有趣,让我们沉醉其中。
关于公司历年来的发展与成绩,卢建国先生也详细地作了说明;阴山优麦采用“公司+农场+基地”的合作模式,公司与农户在春季签订《购销合同》,在秋收季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进行收购。2018年、2019年,在察右中旗及周边旗县共同发展燕麦种植订单1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户4430户,订单回收率达到52.9%,户均纯收入增加3300元,解决了农民买难、种难、卖难的问题。

目前公司已与察右中旗45个嘎查村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给付每个村委会不低于8%的入股分红,截止到2019年底累计支付分红258万元,累计吸收村集体经济1935万元;并邀请当地弱体劳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公司,参与到公司的产业化经营当中,自2017年起,共有1026人合计1026万元资金入股到公司,公司按照保本分红的原则,为每人每年分红不低于800元,累计发放分红款152.3万元。
如果说家乡的燕麦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梧桐树,那么阴山优麦公司就是被招来的金凤凰,一只灵动而富有善心的凤凰,展翅间便把幸福吉祥带给了千家万户。

恍惚间,有一首民谣和着我此刻的心情,象一股清泉在心中流淌。那是一种与身俱来的亲近,那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就象小时候,母亲讲的故事,结局总是那么完美,总是那么安逸宁静。
我本是一个飘泊之人,说真的,根本无暇顾及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但此次的选择,一定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我了解到了做人的根本,企业的初衷。更懂得了什么是真诚。宴席中,公司卢总特地过来和我们打了招呼,举杯同饮。认识他们是种财富,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智慧。生活如歌,他们是时代的强者,生活如水,他们简朴而充实,我多希望好好读懂他们,读懂阴山优麦,无奈行程匆匆,我想,我还会有机会走近他们,走近阴山优麦。走进家乡。

【作者简介】
冯忠亮,内蒙古室雅蘭香文诗学社文学顾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内蒙古蓝禹酒业有限公司经理,中国观网华北区文学栏目副总编辑。蘭香诗人。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北京精短文学协会会员,仓央嘉措诗社内蒙古总社社长,中国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曾多次在全国性征文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