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和奶奶住一个院子。
家里有个大公鸡,不知道为什么那天跑到院子里。
我去上厕所,大公鸡跟着我到厕所门口,就在我和它对峙几秒后。我觉得它就要像我扑过来时,我大叫,爸爸听到从厨房跑过来,然后就差一点,我就被公鸡啄到了。
爸爸因为跑的太急,那双皮鞋直接崴坏了。
大学的时候,那时已经搬到了新院子。
院里的煤气出口处没设计好,有天夜里刮北风很大,煤气从烟囱反进到屋里,连带着客厅和三个卧室。
我夜里头晕的难受,想叫人都发不出音,也动不了,拿枕边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接通只说了一句:妈,好难受。。。。
然后爸爸就从卧室跑了过来,看了我的样子说可能煤气了,打开窗户,然后我们一家四口在楼下的屋子待到天亮。
后来才知道,爸爸当时根本没穿鞋,大冬天光着脚去看我,光着脚把我送到楼下屋子里。
这两件事我说了很多遍,因为在心里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青春期包括长大后,会有小怨恨,觉得别人家的父母都那么厉害,能给孩子创造很好的条件,我在外打拼感觉好孤立无援。
如果我有父母的加持,可能我会待在大城市,可能我过的不一样的生活。如果父母懂的多一点,可能我成长的是另一个样子。
我一路误打误撞,回想从前,觉得自己可能能做的更好一点。
昨天发烧一整天,在家里没起床。爸妈来县城检查身体,回家后看我发烧催促我吃昨晚拿的药。
然后去给大爷爷过生日,一点多回来爸爸问想吃什么,我说都不想吃,爸爸给煮了点面。面好的时候,烧已经退的差不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越长大对于这种小温情越是感动的掉眼泪。
于是现在在慢慢接受,父母亲人还有自己的平凡。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你的爱,一直如此,无论你贫穷富有,混的好与不好。
你长大后,站在一件件事上旁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会看到自己的亲人似乎不像小时候那么伟岸,在面对金钱时会争吵,在面对无法处理的事情的时候会手足无措。
越长大,越来越不会跟父母争吵,刚才看到一句话,以前想外出世界,现在只想陪老人吃一顿饭大概就是我最真实的内心描述了。
他们都老了,而我长大了。一味的索取一味的不满足只会让本来温馨的家庭备受伤害和支离破碎。
我们不过都是个平凡的人,我无力要求父母怎样,只想让自己努力,带他们见更好的世界。
爸妈总是怕我给自己压力太大,觉得小姑娘没有必要,可能是因为在农村和县城还有城市呆过,也可能我看影视剧,也可能我比一般人感知能力强点。
总之,就觉得我还年轻,想尽自己的能力,无论是为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的自己的人生,还是日渐衰老面临养老的父母的人生,还是还未出生不知道在哪里的下一代的人生,多一点砝码。
在父母看来我压力太大,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想的太多,我觉得都不是。
想法是慢慢知道自己能力在哪,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知道在想干和能干之间的平衡点,不是一种盲目的好高骛远。
我反倒认为这是一个快要三十的人应该有的想法,与结婚与否没有关系。
如果人到三十四十还是一脸萌萌哒,并不是说不好,如果你有这个资本,完全可以,可我深知我没有。
去年过年,说到我的婚姻,爸爸不善言辞,借着酒劲说:嫁一定要嫁自己喜欢的,特别愿意嫁的。哪怕咱一辈子不嫁,爸妈妈也养的起你。
没有人能想像,在周围那么大的压力下,这样的话出自我那朴实了一辈子没什么文化的父母口中,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震撼。
别人常说,你这么大了不结婚,家里不催吗?会催,可是更多时候,他们更希望的是我幸福。
我爱他们,尽管我们会意见不一致,尽管他们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可是我很多时候也做的不好啊。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从生下来就注定了,人难以突破阶层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更是环境。所谓的“不信命”不过是给打点鸡血,不抛弃不放弃也未免显的有些悲壮。
接受我们自己就是个的平凡的人,倒不是认命,而是一辈子安安稳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和想爱的人,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