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铁窑下行
1968年,文革已经两年,学校停摆,我被信奉“靠手艺吃饭"的父亲带到了他的单位一赣州森铁处窑下出河场。
赣州森铁处是父亲单位全称的前缀和特色,该单位属地与领导机构所在地是赣州,职责与特色是管理森林铁路,他工作的真正地址是地处上犹县深山密林中的陡水湖(现改名为阳明湖)中小地名叫作窑下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赣州森林铁路是当时我国南方三条森林铁路之一,全长65公里。东起现章贡区杨梅渡,穿越时称赣州市,南康县与上犹县三地的蟠龙,凤岗,唐江,龙华,大坑,油石,梅水,园村等站点,西抵上犹江水库即陡水湖之滨的窑下。
那天一大早,我第一次跟随父亲坐上长途班车,离开了家乡,下午四五点到了赣州。父亲又风尘仆仆的带着我赶坐公交,在三康庙下车,抄小路奔贮木场,坐轮渡过西河,六点多才抵达有许多大榕树的西河河畔的赣州森铁处机关所在地杨梅渡。
在森铁处招待所住了一晩。翌日清晨,我们又马不停蹄的乘窄轨烧煤的蒸汽小火车赶往还在130多华里之外的窑下。
从小到大,我从没离开过故乡,从没坐过汽车,更不用说坐火车了,心里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因此,对第一次坐的小火车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乘的是客车,车皮是绿色的。每一个车厢座位不多,大多是家住赣州挎着工具包回站点上班的森铁职工与沿线的老表。呜呜的汽笛声在车厢外响着,车头方向飘来的白色气雾,有浓重的煤炭味并夹杂着煤灰。车轮碾压着铁轨,在连续不断的“哄嚓哄嚓"的节奏声中,小火车把我们送到了森林铁路的终点站窑下。
窑下是一个狭长的山谷地形,从园村到窑下有近百米的落差。集住宿与作坊两用的父亲的工棚就在这条森林铁路的坎下。站在工棚的门口,可以望见从园村来的小火车,沿着那条特别的“之"字线,车头变成了车尾,车尾的守车成了车头,两次折返后方从高处的园村开到谷底窑下的情景。工棚是用茅草和木头搭成的,工棚的一边是父亲的卧室,中间是木工作坊,摆着一张长长宽宽的的木工凳。另一边住得是一位定南老表,写有一手好字的孙姓工人一家。
森林铁路从这个山谷中间穿过,把窑下劈成了两半。右边是上犹县水泥厂的职工宿舍和森铁窑下出河场厂的职工食堂办公楼及职工宿舍等建筑物。左边则是比铁路低了十余米的小墟场。要到这小墟场去,必须跨过铁路,踩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下。小墟场的中间有一盖了小青瓦屋面,四面没墙的的大亭子,这是附近老表交易茶叶小鱼干等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场所,四周散落着寥寥数间店铺,售卖油盐酱醋茶烟酒。墟埸往前就是依山傍湖而建的水泥厂。从这里出发,沿着森林小铁路往前五华里,才是真正的出河场。这里,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里的河,就是曲曲折折绕着崇山峻岭,有着深蓝深蓝湖水的上江。‘出河"是指把从崇义上犹两县大山深处运出来的密密麻麻的木排竹排,从上犹江水里转移到停靠在湖岸边的小火车上,再由小火车把它们运到赣州,把它们加工成半成品或编排成更大的阵容,沿赣江流向更远的地方。

窑下的日子艰苦但快乐着。父亲丢给我一把长刨和四斤重的斧头,叫我学做木工。当我为刨木板或劈木头感到臂酸吃力的时候,他就会说做手艺苦,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给你横桌子,也不会坐。清晨傍晚,我们会从草房四周的小溪旁荆棘边寻找采摘先前种下的南瓜丝瓜。遇上天气晴朗的工休日,他会带着我,背一小锄头,肩挎小竹篮,头戴草帽,去大山里采挖半边莲或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
森铁窑下行至今已逾半个世纪。记忆中的森林铁路,早在1998年就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前几年又听闻这条森林铁路被专家们誉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蒸汽机车和窄轨铁路之一,是世界级旅游珍品"。期待着能再次探访窑下真容,期待着能再次沿着这条森林铁路去探访一次出河场。
2020年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