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动“书山”的手
(白文田)
人人都有一双手,既有相同的生活用途,又有建树上的千差万别。为了把一块石头修理出棱角和纹理,父亲的手常常粗糙不堪,用胶布缠住皴裂的伤口才能和他手中的锤、钎相互配合,完成一个石匠的使命;母亲的手则因艰难的生活早早患上风湿变了形;而我的手虽不糙不裂,但一直羞愧十余年手握钢枪的日子不曾记载过真正的战斗,哪怕是一次。这是战士心中最大的隐痛。
我崇尚勤劳的手,更敬重因勤劳为社会创造价值或带来意义的手。比如,新华书店我的那些同事们,可以左手一捆教材,右手一包畅销书同时提起来,健步如飞。那一双双充满力量的手与书紧紧贴在一起的经年岁月,我不知道是否会真的留有书香,但我知道有书陪伴的人生,一定不会偏离人生的航向。我之所以还能写下这些文字,要感谢我用力提过的书、用心读过的文章。我虽然读不透一包书的思想,但我看见过春燕衔泥的劳作,它们比农人起得更早,东方泛白就忙活起来,结伴飞向临水的稻田,或者离山泉不远的塘边,用乖巧的小嘴将泥和嘴搅拌匀称,然后朝着家的方向一趟接着一趟衔回早春的新泥,仿佛沾染在舌尖上的这抹土香,竟能咂摸出浓浓的花香、麦香、稻香。
新华书店莱芜分公司2020年秋季教材,正处在热火朝天地收发中,这一季需要分发四万余件,而这些教材必须赶在8月底学生开学前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服务和承诺,从集团党委到基层员工,始终上下同心,一诺千金。时间的紧迫、任务的繁重,无需多赘。俗话说:“三秋不如一夏忙”。发行教材,好比农人种田,讲究的是时令与节气。在抢收抢种教材这块“责任田”时,我们除了全员齐上阵,教材仓的员工更是学起了春燕衔泥的样子,每天早早地来到仓库,指挥车辆进库,卸车,往往还没有到上班的时间,一大车教材已经卸完;一捆捆四、五十斤重的教科书,通过他们的手,一会堆成小山,一会又码成方垛,这一双双汗津津的手好像把自己投进了知识的海洋里,挥动着手臂上下起舞,又好像在抛洒希望的种子。而那一本本教科书,历经他们的手不停地聚拢散去,似海风卷起的浪花,在跳跃中舒展,在舒展中,一路高歌。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没有细心思和硬朗的身板是扛不住的。冬天裹着凉,夏天满身汗,是书香四溢最真实地流淌!然,在书城,何尝又不是。
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们用微笑面对微笑。
“您好!
“请稍等!
“您要的书,在这里!”
这是手和心同时演奏得心灵之音正在与读者交融碰撞。
说起来,这些手和动作娴熟的燕嘴、石匠、木匠的手,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但透过窗明几净的教室,从那琅琅的书声里;从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里;从读者满意的笑容里,我深深地感到有多少搬运书籍的手,就有多少奋斗者在建设书香中国道路上拼搏的身影,他们搬起的是重量,传递的是知识,奉献的是精神!仿若这个城市灵魂的建造师,建造着城市的根基与文明,还有未来!
作者系:莱芜新华书店职工,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2020年7月18日。

作者简介:
白文田,笔名炭火,一个文学路上的跋涉者。济南市钢城区人,中共党员,莱芜新华书店职工,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曾在西藏拉萨、新疆喀什、莱芜军分区,先后服役十余年。窥见、饱尝人间冷暖后小有收获。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