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师傅
文化宫步行街,左侧一排商铺的地下室,顺着台阶往下走,有一小规模的菜市场。其中有一家切面店,两家售卖蔬菜的小摊位,附加一些副食品销售,最靠边角的是一个修鞋摊位。
地下的菜市场,商户越来越少,与以前热闹的场面不可同日而语。萧条、阴暗、潮湿的环境,很少人光顾。只缘需要修鞋配钥匙,在附近仅此一家,为方便期间,有时也要去一趟。那个修鞋摊位,我去配过一次钥匙,修过一次鞋。
今天利用调休时间,坐1路车,在文化宫站下车,径直绕过转盘去修鞋。那双黑色皮鞋,上班需要穿它。经过快一年的踩踏,加上雪雨水的侵蚀,左脚鞋面右侧与鞋底出现裂痕,1公分的断裂,需要去修补修补。
修鞋师傅是一个年龄50岁左右的男子,戴着一顶鸭舌帽,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作服,系上一个破旧不堪的塑料围裙。他坐在椅子上,埋头干活。
修鞋的工具很简单,一个修鞋脚样大小的铁架,一个修鞋机,一个打磨机,几个装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钉子、鞋底或是各式各样的鞋跟的铁盒木盒,面前几张小板凳,旁边有一个黄色的配钥匙机器,架子上挂满了样式繁多的钥匙挂件,一个牌子,上面醒目的写着“修鞋 配钥匙”字样。
最初去他那修鞋的时候,按照习惯,总是先问好价钱,免得被人宰。
印象中,他是一位聋哑人,语言交流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我们都是通过手指比划,眼神交流完成第一次修鞋的经历。

今天,如故。
没有说价钱,只是拿出鞋,在需要修补的地方比划了一下,他就接了过去,端详了一番,开始修鞋的过程。
他拿起子撬开破损鞋面,从身旁卷起的皮质细软的材质上剪了一块,附在断裂面上,随着修鞋机哒哒的声响,翻转,扎缝鞋面,用剪刀修剪多余的材质部分,线头修剪掉,拿502胶水粘合,用打火机撩了一下,用钉掌的铁架敲打一番,使其鞋面柔软,不咯脚。
我依旧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没法聊天,只是安静地等他修鞋。修鞋师傅手脚利落,鞋面的断裂面不到几分钟就修补好了,修好的鞋就像他手中的艺术品恢复了往日的光泽。
我看了看鞋,缝合的不错。
于是,从钱包里取出10元钱递给他,看着他粗糙的双手,十指皲裂,生活的不易都体现在他的双手里。小本生意,生活的艰辛,都刻在他消瘦的脸庞上……没想到,他又给我找回6元钱,还冲我笑了笑。
坐在椅子上的修鞋师傅,从容的边欣赏音乐边做手里的活计,一个手掌大小的播放器里传出邓丽君的那曲悦耳动听的《甜蜜蜜》,修鞋师傅一手好手艺,一个诚信勤劳的人,面对平凡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他一脸平静、怡淡的样子,我想他是很满足他的生活。像修鞋师傅这样,自食其力,靠本事吃饭,默默地守着这个修鞋摊,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我从内心敬重他。
修鞋师傅继续演绎着属于他的故事,我将穿着那双黑皮鞋继续去工作生活…..
每次下班,南线路的单位班车总会在文化宫转盘西南角靠路边停下。下车后,驻足满目葱茏,大街小巷充满祥和。舒活筋骨,步行走走,体会体会下班后都市里舒缓的节奏,感受感受城市里生活安逸的氛围。
文化宫转盘四周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东北角的步行街人来人往,门庭若市;晋昌公园门口随着天色未渐暗下广场舞大妈们还没开始跳舞,东南角“八闽楼”依然庄重屹立,博物馆金色字样熠熠生辉。
顺着街边的人行道往前走,西南角路口的小公园热闹非凡,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打牌,有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寒暄消暑纳凉于小亭,也有淘气的小孩嬉闹追逐在花丛中。
经过这个街角时,我总会寻觅一个身影,一个卖牛奶的哈萨克族老人。印象中,在街角长条石凳旁,总站着一位身材消瘦穿着民族服饰连衣裙的老人,面前摆着两大桶白色桶装的牛奶,石凳上摆着一方纸盒,里面兑换放着些零钱,还有用塑料袋盛着的奶疙瘩和烤好的馕,主营牛奶,奶疙瘩和馕搭配的一块销售。
塑料桶口用白色纱布蒙着,即通风又卫生,细小灰尘和杂物不会落入桶中。“麻烦你,给打上1公斤牛奶!”老人面带微笑,顺手取出干净食品塑料袋,搓开粘连紧密的封口。一手拿着袋子,一手打开纱布,手里拿着长长的提斗,深入桶内,一弯腰,满口漾着乳白的提斗举高顺势倒入袋子里,提及袋口两端,绕个圈扎紧口,再套个袋子,递给你,动作娴熟。
“四块五!”国语说得流利,话不多,都能心领神会。也有五块的时候,春秋季草料少,会涨价。整个过程,不用挑三拣四,奶牛是自家养的,牛奶是现挤的,品质肯定是一样好一样的新鲜。
在街角买牛奶的次数多了,彼此好像也熟悉了一些,仔细端详老人的相貌。她身材不高,但腰笔挺,头上常年罩着一个头巾,她脸上额纹、鱼尾纹纵横交错,如一张网,岁月流逝,生活艰辛都镌刻在了脸上;她的双眼如赛里木湖的湖水,那么平静,湖面上投射出慈祥的光芒。她的双手纤细而又粗糙,手背上有许多细小的裂纹,腰间总挎着一个花纹精美民族手工刺绣的小包。

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漂亮,天山雪莲绽放洁白无瑕,南山放牧如歌,策马扬鞭“姑娘追”,也许还有许多故事画面,这是我对这位哈萨克族老人的第一印象。亲近随和,平易近人,她的长相、她的勤劳,她的举止让我感到亲切,大概是这副朴素装扮里,有年迈母亲的影子,更有那时清贫岁月的印痕。
时间长了,我买街角边的牛奶,已成为一种习惯。下班路上,眼睛不会总盯着路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场面。顺着人行道,看到了,兴高采烈地去她跟前买上一袋。如果家里人还没喝完牛奶,也会在她的摊档望上一眼,打个招呼,会心地一笑而过。
久居城市的我们,未曾种过地割过草,未曾养过羊放过牛,往往都是通过商品买卖获取现成的食材。面对高楼大厦,钢筋森林,无法感受到烈日酷暑下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艰辛,无法感受到饲养家畜养牛人一家的劳苦心情,更无法感受到乡村泥土气息炎热夏天蝇虫飞舞一堆牛粪的气味。
生活确实不易,我们应该满足。有时,我会猜想街角卖牛奶的那位老人,如何从郊区把一桶桶沉重的牛奶搬运过来,如何保持牛奶的新鲜不变质,惊叹她那双灵巧的双手,幻想她在牛圈里弯腰忙碌的身影。
有一次,我从单位下班后直接坐北线路车没有经过她守候的街角。办完事后,坐1路公交车回家,望着车窗外,乌云密布大雨将至。当公交车绕过文化宫转盘时,看见街角站着一个人,分明是她,路人匆匆奔跑避雨,而她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全身。
没有雨伞,单薄的孤零零的站在雨中。风雨中的守望,此刻街角守望的那位老人,一定是为了自家的牛奶摊档而坚守,期盼着大雨快点停下来,期望着桶里剩下的牛奶早点卖完……我心中顿时涌起一阵酸楚,不免湿润的泪在眼眶中打转,深深地体会到她心中那份爱,那种为了家庭执着付出的那份爱。
今天下班又路过街角,没看见她。四处打听,离她摊档最近摆摊下棋的大爷说,她昨天早上在给奶牛挤奶时,提桶地面湿滑摔倒不小心崴了脚,在家休息呢。我真心祝愿她快快好起来。
我期待着,期待着街角的守望。
进入“四九”天,早上室外温度降到零下26度,街道四周静悄悄、黑漆漆的,路灯在寒冷天气的侵袭下显得昏暗无光,空气冻得快要凝固住了。
早晨8:30,街道上人少、车少。清扫马路的清洁工推着小车,走走停停打扫着路面。巷口一辆小型自卸车准点牵引着盛满垃圾的白色垃圾箱轻巧娴熟地转弯开走。这条路两旁东面集中着服装精品店,西面主要是广告文印店,此时闭门紧锁,都还没开门营业。
人行道上,往常都有晨练的,溜狗的……这几天天气太冷了,此刻都没敢出门。车站站台空荡荡的,偶尔经过一辆疾驰飞奔的出租车。周围的楼宇建筑中星星点点有几扇亮光的窗户,楼下两侧门面房的广告牌都还没点亮。
昌吉市红星西路中段,靠右侧有家打馕店,灯火通明,馕香飘巷。远处传来一首节奏感欢快的民族歌曲,还有一股葱香浓郁的味道扑面飘来,一眼望去,不远处有一家打馕店。
径直走去,借助路灯的照明,门上方写着“米吉提馕”,白底绿字,方正有力。门口开放式的呈现,最外侧用铁皮做好的支架,铺上干净平整的布毯。中间盘着一个巨大的馕坑,坑口直径1米五,外侧用白瓷砖贴面,干净美观。最里间是和面摊压的地方,两人合作,一人和面揉搓,摊成盘子大小的薄饼状,递到馕坑旁,再由烤馕的师傅手拿沾有芝麻和皮芽子碎粒的软饼,用刷子状的工具在饼面上打出一圈一圈针尖凹起的漂亮花纹图案,依托用毛巾垫起包面的椭圆型模子,摊好饼形,用手指在四周撑一撑,呈圆饼状,洒些盐水,探身顺手贴到馕坑内侧的壁面上,动作要快,一气呵成。

坑炉的温度很高,无烟煤炭火的余温促使饼面遇热收缩。焦黄,酥脆,饼面起泡……馕饼烤制的火候全靠打馕师傅的经验。没过多久,他侧身拿着钩子把馕坑里已经烤熟的馕饼钩出来,摊在布毯上,让其渐渐消热。打馕的小伙很年轻,20多岁,一身工作服,腰间系着大围裙,头上戴着一顶厨师帽,借着红彤彤的炉火,看见那位维吾尔族小伙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眼睛很透亮。
“哎!吾斯达(师傅),馕咋卖的?”
“大的嘛,5块!小的,3块!”打馕小伙用不太熟练的国语回答道。
“拿一个3块的!”
他顺手拿出一个食品袋递过来,示意让我自个调选。
“热热的馕,好吃!”他在推销自己亲手做的馕。
掏出一张5块钱,准备递给他,他示意我放在馕边的小盒子里。我随手又找回2张1块的。
会心交流融合,彼此之间都是信任。
那张金黄略显发烫的馕正如他脸上灿烂的微笑,朴实淳厚才是劳动者的本色。馕坑里的散发出的热量与外面街道的冷空气相互交融,氤氲的热气笼罩在他的全身,打馕店里的灯照个通亮,悦耳动听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
“我的馕好吃呢,不香不要钱,吃得好嘛再来!”朴实、热情、幽默是新疆人的特点。
馕,物美价廉,携带方便,便于存储,它是新疆家喻户晓的一道大众美食。馕坑里还可以烤制烤包子、烤肉(馕坑肉)、架子肉等食品,像“米吉提馕店”这样的小店遍布新疆,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馕的文化”其实体现出新疆人坚韧、开朗、共享、包容、豁达的性格,新疆各族人民都很热情好客。
这个冬天有点冷,小城大爱,温暖整个寒冬。
此刻,我坐在去上班的车上,脑海里回想起刚才与打馕小伙的简短交谈…..。一个寒冬腊月的清晨,吃着一个维吾尔族小伙精心赶制的“热心馕”,馕边绵软,馕心脆香,他乐观开朗的样子始终浮现在眼前,给我心里满满的正能量,伴随着愉悦的歌声新的一天工作开始了。
作者简介:
蒋胜,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新疆昌吉监狱,一级警长,《昌吉监狱志》执行副主编。业余时间,拙笔记录生活点滴,真情书写生活感悟。曾在党建网、昌吉新闻网、《昌吉日报》《回族文学》等各类报刊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