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命后卫师》中的温情画面
邓新乐
我向来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我今天还是要说到缘分这个词,因为只有它,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追剧的心情。我一般会从多如牛毛的电视剧中飘过,但遇到心仪的,便像遇到垂涎三尺的的美食,再也无法矜持,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红色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就是这么和我相遇的。相依相偎的过程中,它就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中心,一切似乎都是因为它而存在的,播完后,我像送别一位多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朋友,心中满是依恋和不舍,感觉曾和他们一起经历战斗,经历生死,也曾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以后的日子里,一想它,总要把照片,视频拿出来、反复看,以慰相思之苦。
我从小立志参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所以,平时我的激情和梦想只能寄托在那些震撼人心的抗日剧,国共中原逐鹿的战争片,间谍剧里了,经常与里面的英雄同喜同悲,同仇敌忾,与敌人斗智斗勇,多次化险为夷。战争片向来很多,特别是每年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前后一段,又加上今年是长征胜利纪念80周年,此类片更多,但遗憾的是,良莠不齐,许多神剧占了战争剧市场的大半江山,这不但削弱教育的意义,而且,容易审美疲劳。但好片一旦横空出世,立刻就让人心悦诚服,回味无穷,比如《绝命后卫师》中的温情画面,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瞬间就让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太冷了。
该片里,红五军团是全军的后卫师,而红三十四师,则是后卫中的后卫,为了掩护党中央的两纵过湘江,以6000人左右的血肉之躯硬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但该师从上到下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对党的忠诚,热忱,让人震撼!特别是完成后卫任务后,为了突围,从师到团,从团到营,从营到连,再从连到排,从班到个人,层层后卫,甚至是师傅为徒弟当后卫,师长为师留种,为三个小兵当后卫,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温情画面,更为震撼,此其一温情画面!
该师多由闽西和赣南的子弟兵组成,有父子,兄弟(包括结拜的,如十九军投诚过来的),夫妻,师生,有老有小,有伤有病,看起来更像一支杂牌军,但他们之间的温情画面很感人,如:看起来像政治机器的师政委程翠林,逢人逢事满口的大道理,经常让人起逆反心理,可他后来还是支持毛主席的正确军事路线,在为战友断后,冲锋时,毫不含糊;为人办事历来风风火火的苏达清,向来疾恶如仇,有时我行我素,跟程翠林是冤家,跟陈树湘也经常吵架,经常挨处分,可她和女医生的爱恋,时时露出侠骨柔情,在冲锋,断后时,更是全军的一把尖刀;为追求共同革命理想的夫妻间,硝烟弥漫、危机四伏时,忙里偷闲的“脉脉含情”,砥砺斗志;“儿子迷”赖老石头和儿子赖骄骄的啼笑皆非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林家三兄弟的团结一心,不离不弃……其中,更感人的是陈树湘和老母亲短短的两次会面的悲壮的温情,他想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又只能留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千古遗憾……此其二温情画面。
温情画面,不仅因为有在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也有细节真实的温情,或者说既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战争的真实的温情,又有艺术真实的温情,比如,陈师长率领101团最后为三个小兵断后,他们得以脱险,找到大部队的画面,历史上没有,但可以有,可以反映全师的精神气,反映他们破釜沉舟的决心,心中对革命前途和今后建立的新中国满满的希望和祝福,!只有这样细节化的温情画面,最能抓住观众的心,这与高大全,或假大空的神剧不可同日而语!这就真正达到了“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效果。

作者简介:邓新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花明楼镇朱石桥人,语文老师,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爱好写作,偶有所感,便忍不住用文字表达出来,希望能在文学的百花园里,结出自己的一枚沉甸甸的果实,有多篇散文、诗篇发表在红网时刻新闻、《美丽新宁乡》和《南楚》《楚沩》、《潮头》《冬哥文苑》平台以及《沩水》、《楚风》和四川《企业家日报》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