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所求
作者:余秋雨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张的密密层层,遮天闭日,长得枝如盘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期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太拥塞可”,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医生“你到底要什么样的友情?”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福分和身份,不依靠经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孤而不独,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吧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那她自身又是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受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也应该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象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关彼此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内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他们沉静了片刻,互相到别说:明年夏天见!”
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