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喀斯特”一词在很多科教书籍上用的很多,“喀斯特地貌”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喀斯特”,不理解“喀斯特”。实际上,“喀斯特”就是岩溶地貌的代称。我们知道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然后水的冲蚀和崩塌又产生机械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所产生现象的总称就是“喀斯特”。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就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是外来词。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之一。喀斯特种类很多,主要是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主要有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
地下喀斯特主要是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我们知道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在碳酸盐岩石分布区,由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溶蚀碳酸盐岩石而形成。这种含钙较高的碳酸盐岩石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地面、地下水的多重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极易被溶解流失,而溶解于水中的碳酸氢钙,在温度增高、压力降低的条件下,又能重新沉积为碳酸钙。由于碳酸盐岩石这种化学变化可以反复可逆进行,因此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发展中,便出现岩溶地貌和溶洞。
任何一种地质地貌景观有其形成的条件和环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须同时具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二是湿润的气候;三是可透水的裂隙,节理和断层;四是流动的水。由于含碳酸的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不断冲刷溶蚀坚硬的石灰岩及岩石崩落和再发育,雕凿了一座绚丽多姿,奇特壮观的山峰石林和地府神宫。
(溶洞、地下河示意图)
安徽省地表和地下喀斯特也是众多奇特,主要在皖南地区和沿江地区比较多,皖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虽然有些喀斯特被慧眼识珠,开发利用旅游,但可能还有一些喀斯特没有被发现。虽然安徽已发现的喀斯特不如云贵桂,但是地上也有美丽壮观的峰林石芽,地下也有奇妙幽静的溶洞暗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安徽的喀斯特仍然闪烁晶莹剔透的鬼斧神工景象。现以安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19处简要分述如下:
1、南陵县丫山喀斯特地貌
丫山位于安徽省南陵县境内,面积约25平方千米。主要以石林、石芽、岩溶洼地、漏斗、溶洞、天坑、地下河、塌陷湖等地质遗迹为特色。是我省少有的喀斯特地貌齐全的自然景观,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视觉价值。丫山也是我省国家级地质公园。
(尖山文笔石林)
(石芽景观)
(燕倪洞)
(下宕村岩溶洼地)
(龙井暗河)
(天坑)
2、凤阳县凤阳山喀斯特地貌
风阳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内,总面积约77平方千米。是一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融合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元素。主要为狼巷迷谷喀斯特地貌景观、韭山洞溶洞、禅窟洞溶洞等景观,具有很高的科普、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也是我省国家级地质公园。
(韭山洞莲花台)
(韭山洞千年雪松)
(禅窟洞钟乳石)
(狼巷迷谷地貌)
3、广德市太极洞喀斯特地貌
太极洞位于安徽省广德市境内,也位于皖、浙、苏三省交界处。主要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集溶洞、干谷、泉眼、岩溶洼地、塌陷漏斗、地下暗河、岩溶湖等地质遗迹于一体,融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科普、观赏价值。也是我省国家级地质公园。
(太极洞洞口)
(太极洞钟乳石石幔)
(太极洞)
4、石台县溶洞群喀斯特地貌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地区,在石台县总面积约14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溶洞109个,这在整个华东地区实属罕见。主要有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等等。石台溶洞群是一个研究古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库。也是我省国家级地质公园。
(蓬莱仙洞大厅)
(蓬莱仙洞“天丝”)
(慈云洞)
(鱼龙洞钟乳石)
5、淮南市八公山喀斯特地貌
八公山处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喀斯特地貌以石林成群石柱裸露地表为特征,景观面积约2平方千米,各种形态的石柱组合在一起构成优美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其独特性,且也有很好的观赏性;同时对研究我省江淮地区的古气候也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也是我省国家级地质公园。
(八公山石林)
(八公山石林)
6、含山县褒禅山喀斯特地貌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境内,面积约15平方千米。以石芽、溶蚀漏斗、落水洞、溶洞和地下暗河为主要特色。其华阳洞以优美的形态特征、丰富的地质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地质历史魅力。也是我省省级地质公园。
(华阳洞大门)
(华阳洞织女晾纱)
7、巢湖市紫薇洞喀斯特地貌
紫微洞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境内。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紫微洞旁边还有个王乔洞,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这里历史上即是钟灵毓秀之地,自然景观独特奇艳,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紫薇洞中落水洞)
8、巢湖市银屏山仙人洞喀斯特地貌
仙人洞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境内,以石灰石溶洞和钟乳石著称。钟乳石构成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幔景观更称仙人洞一绝,其似人工巧匠雕饰而成。另外仙人洞最为奇特之处是洞口上方的峭壁,天然生长的白牡丹,在每年的谷雨前后开花,吸引数万人观赏。
(仙人洞)
9、无为县泊山洞喀斯特地貌
泊山洞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境内,面积约4000平方米。特色是有上、中、下三层。洞口处溶蚀景观发育,为典型的石芽景观。洞中的石枝、石旗、石花、石鹅管等精点绝伦,这在我国同等类型的溶洞中实属罕见。这是是一座美丽的地下艺术宫殿,也是洞穴科普知识的博物馆。
(泊山洞钟乳石)
10、广德市桃姑迷宫喀斯特地貌
桃姑洞位于安徽省广德市境内,面积31万平方米。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有流云、怪石、奇门和幽峡四绝。也是洞穴科普知识的博物馆。
(桃姑迷窟洞)
11、宣城市白云洞喀斯特地貌
白云洞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内,洞口由于溶蚀及坍塌作用显得险峻而奇秀。历史上颇负盛名,其《华阳志》载有“洞府之称”。 也是洞穴科普知识的博物馆。
(白云洞钟乳石)
12、宣城市龙泉洞喀斯特地貌
龙泉洞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内,是我省洞穴开发历史上最早的一处洞穴景观点。洞内盘旋曲折,壮丽非凡。钟乳石、石笋、石柱比比皆是。龙泉洞自宋代就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明、清历代文人雅士的诗词墨迹27处之多,因此享有“立体的画,天然的戏,无声的诗”之称。
(龙泉洞石幔)
13、池州市大王洞喀斯特地貌
大王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全长2200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山川、人文、溶洞景观于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大王洞景区,景观秀丽、雄伟,气势壮观,规模较大,观赏内涵丰富。为此,著名诗人艾青、贺敬之等称之为“江南奇观”。
(大王洞大厅)
14、青阳县神仙洞喀斯特地貌
神仙洞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其北为九华山风景区,南为鱼龙洞景区及太平湖景区。洞长约2500米,洞分上、中、下三层,有大小洞20余个。
(神仙洞洞门)
15、宁国市山门洞喀斯特地貌
山门洞位于安徽省宁国市境内,实为一天然洞窟,一是山门气势雄伟,其门顶高20余米。山门景观省内少见。二是水洞景观,洞内钟乳石丰富多彩,组成千奇百态的形态。由溶蚀形成的怪石多姿多彩,蔚为有趣。洞口由垒石而成,其不仅奇,且险。
(山门地貌)
16、东至县三条岭喀斯特地貌
三条岭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三条岭指的是低岭、高岭、蔡岭,所处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出露地层为石灰岩。地表岩溶发育,有石芽,石槽,石柱,落水洞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暗河。经长期差异性溶蚀冲蚀作用形成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象形石,似人似物,惟妙惟肖。
(三条岭石林象形石大象石)
(三条岭艾山洞钟乳石)
17、青阳县清源山喀斯特地貌
清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面积6平方千米。主要有溶洞、怪石群等景观,并在山坡上刻有500罗汉像,称500罗汉山,别具特色。
(清源山在灰岩上雕刻的五百罗汉)
(清源山溶洞钟乳石照片)
18、宿松县小孤山喀斯特地貌
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是长江中的独立山峰。形态特异,孤峰耸立。是万里长江的绝胜,江上第一奇景。
(小孤山全貌)
19、黄山市洞天湾喀斯特地貌
洞天湾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北麓太平湖畔,景区有地表岩溶地貌—燕崖、地下溶洞—芸潭洞,鬼斧神工,巧拙天成。燕崖为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这里奇石林立,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千奇百怪,小溶洞,溶孔镶嵌于石林当中。另外还有一线天、象群石、迷宫道等景观,均是由于降水或流水溶蚀形成的独特景观。
(云潭洞钟乳石及巨大的溶洞厅堂)
安徽的喀斯特是山,是石,是洞,是河。水和石的交融,塑造成新的山,雕刻成新的石。大自然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创造出如此美妙的画卷,这些画卷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注入了诗情画意。这些画卷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创造了科学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然而这种画卷是不可再生的,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子子孙孙要热情爱护她,要真心保护她。要永远敬畏她、尊敬她,我们要永远对得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