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宇明,男,1963年10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读者》《特别关注》《格言》《幽默与笑话》等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娄底市作协副主席。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万字,作品大量被《读者》《杂文选刊》《书摘》等文摘报刊转载,入选《名家名篇精短散文》《读者人文读本》《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1949—2009)》《中国杂文百部》等权威文学选本,多篇作品进入大学、中学教材和全国普通话教材。已连续20年进入全国性权威文学年选。著有散文集6部,历史随笔集《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深受读者欢迎,迄今已印11版。散文集《梅花开了十七朵》亦已再版。《四川文学》《杂文月刊》《杂文选刊》《读书文摘》《城市晚报》等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曾为其设个人专辑或专版,向全国推介其杂文、随笔、散文诗。
人的天性都是不太喜欢听批评的。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虚心纳谏,还曾提出“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之类的高论,但当魏征提的意见太尖锐,也曾有过失态的时候,偶尔还有杀人泄愤的念头。只是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生气归生气,最后还是分得清江山重要还是个人的“面子”重要。一般人往往没有李世民那份修养,于是听了逆耳忠言将人移出“朋友圈”的事始终不绝于耳。
但对表扬,几乎没有人不笑纳。区别只是有的人分得清哪是表扬哪是别有用心的吹捧,有的人则一概将吹捧当成了表扬。比如一个人过于肥胖,一米七的身高,体重却超过了100公斤,照理,这不是件好事,可是当别人说:哥们,你这不是肥胖,而是官相、福态,他的眼睛立即眯成了弥勒佛;再比如某人评职称,明明用的是抄袭、拉关系的招术,有人吹捧:您如此年轻却获得学界的认可,可谓才华盖世,他马上洋洋自得,似乎真成了学界精英。这样的人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别人的吹捧里有虚假的成分,但他们陶醉在一路太平的迷幻药中,以为世人都是傻瓜,看不出真相。
只是,接受逆耳忠言与只听吹捧之声,结局往往是不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是通过不断的犯错改错而抵达一般人不及的人生高度的。一个人说了错话、干了不靠谱的事,有人及时指出来,你就有机会第一时间加以改正,把事情做得完美。假以时日,你极可能变得高尚纯洁、出类拔萃。相反,如果只愿意听吹捧之声,身上的缺点再多、事情做得再不对,也希望别人加以粉饰,你的不足就永远在那里,这些不足累积到一起,一定会变成深深的陷阱,轻则使你的人际关系与事业步步维艰,重则可能毁掉你的性命。漫画家王少华说过一句话:“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真是至理名言。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拥有宏大的格局。格局大,站位才高,眼光才远,才有能力窥知事物内在的真相。别人说了你不喜欢听的话,你不会从负面去引申,而会首先想到它可能包含的善意;别人讲了吹捧你的话,你不会先入为主地将其当成所谓的“欣赏”,而会仔细分析它背后的动机。一个人的“聪明”,其实不只是一般人理解的所谓耳聪目明,而是格局所造成的心灵之敏锐、精细,思维之清醒、深刻。
想分清谁是“今天的敌人”,谁是“明天的敌人”,我们还得去掉一点虚荣心。一个人总想认认真真做点事,他关注的就不可能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事物的实质,是某件事对个人、社会的终极意义。只有混日子、在乎脸面荣光的人才会关心他人一时的评价,计较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人千万不可有这样的心态,以为你洗把脸都有别人盯着,这个社会大家都忙,谁有那么多闲心思去管与己无关的鸡零狗碎呢?相反,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像某个药品广告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去掉一些虚荣心,我们才会减少对他人“观感”的在乎,才会赢得更多时间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
“今天的敌人”未必是真敌人,更多的是假想敌;“今天的朋友”也未必是真朋友,更多的是酒肉同行,分得清“今天的敌人”与“明天的敌人”,我们也就拥有了长久地行高致远的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