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 塞 前 的 沉 思 》
作者:晓江
诵读:欢越

在祖国边陲的北疆,在中国版图的“鸡冠”处,流淌着一条界河,人们叫它乌苏里江。隔江而望的对岸是俄罗斯(前苏联),江内侧是我国境内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虎头镇(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

在小镇西北面的“猛虎山”山顶之上,有一处二战时期的要塞遗址,那(na)是日本为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强征中国劳工秘密修筑、被日寇占领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军事要塞~虎头要塞。

这处修建于1934年,用时约6年,死亡数万中国劳工的要塞在脚下寂静的思索着,似乎无时无刻不追忆着七十多年前的往事:被哄骗、强征来的中国劳工被迫为日军修筑军事要塞,他们忍受着非人的折磨,由于食物极度短缺和超强的体力劳动,致使劳工大批死亡,而这些死难的同胞便直接被抛入荒草甸子,有的则被弃尸荒山野岭,成为野狼撕咬啃噬的食物。更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是,当要塞工事完工后,日寇以举行酒宴酬劳为名,将俘虏和劳工集中至“猛虎谷”洼地。突然,重机枪就吐出了罪恶的火舌,于是,宴会场就化做了血腥的屠场。

到处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到处是飘荡着受尽屈辱的亡灵,而这一切,只不过是用无数瞬间消亡的生命,去严守着要塞的秘密不被传散。
沿“要塞”遗址拾阶而上,一座高为21米的纪念碑豁然闯入我的眼帘,铭刻着金色的碑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字体醒目遒劲、肃穆庄严。

每天,它都迎来第一缕署光,每天,它又默默送走最后一抹晚霞。任凭风吹雨打,也无惧酷暑严寒,它始终高挺着胸膛,用巍峨的身躯向世人证明这里发生过的惨烈,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讲述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理念。
1945年8月9日,距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周前,(前)苏军越过乌苏里江,向日军盘踞的虎头要塞发起了猛攻,于是在中国这片几乎被忘却的小镇上,枪弹横飞、炮火连天。正义与邪恶在厮杀,侵略与反侵略在决斗。刹时,弥漫的硝烟遮住了太阳的光芒,枪炮的轰响也颤抖着大地的躯干。

激战持续到8月26日下午3时30分,随着驻虎头日军守备部队仅剩的53名官兵被苏军活捉,由此,垂死挣扎在“东方马其诺防线”的日军变成了殉葬的炮灰,而充满殖民统治的“大东亚共荣”也成了过眼云烟。

这场比二战结束时间迟到11天、不仅让2000余日军战亡、也夺去了1000余名苏军官兵的生命的要塞激战,终于在这个小镇上画出了一个句号,也把二战终结的历史定格在了这一天。

沉思于虎头要塞遗址,凭吊于二战终结纪念碑前,耳中依稀还能听到受难劳工绝望的嘶喊,眼中仿佛还能看到枪炮炸起的硝烟,心潮却象滚滚的乌苏里江水迭宕起伏、汹涌波澜。

七十五年的岁月走了很远吗?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记载中,这段历史的确谈不上久远,可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否早已模糊、早已黯淡?七十五后的今天和未来,还会否再有这样的要塞、这样的纪念碑和撕心裂肺般的泪如涌泉?

作者晓江,原名武晓江 已退休。喜欢文学与摄影,愿用真情表达对社会的认知与感悟。自嘲语:从小立志志无坚,蹉跎岁月亦枉然。恬淡生活笑相对,闲翁自嘲解心宽。

诵读者:欢越(何敏),陕北延安插队知青,经天津大学改造为工程技术人员,少年时代考入北京市少年之家学习朗诵表演,现为央广总台老年之声演出志愿者、华龄出版社有声读物诵读人,把朗诵始终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业余爱好,愿和朋友交流互享声音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