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层”这个词在很多文章和讲话中常常用到,什么“人才断层”、“历史断层”、“知识断层”等等,实际上这都是从地质上移植过去的,正宗的“断层”是地质构造中专用术语,也是地质构造中常见的地质现象。
断层是地壳受力使原来完整的岩层发生断裂,断裂后一分为二的两侧岩块产生上下左右的显著位移变化。实际上说断层也有说断裂的,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断裂主要指的是规模较大的、距离较长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往往称断裂带,比如郯庐断裂带等,断裂带如果具体到某个地点上一般称断层。简单来讲,断层属于断裂的一种,断层是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断层发生后在地表和地下往往会留下许多证据。如遗留的断面擦痕,形成的悬崖峭壁,产生的深沟缝隙,生成的特殊岩石。还有地层的不连贯,地貌的不连续。断层的规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大有小。位移千里、咫尺之间,空间错乱的各种断层纵横交错,网络相连。断层隔离了大地的完整统一。

地质工作者还是比较喜欢断裂和断层的,因为它们往往能够带来发现矿藏的喜悦。断层是矿产贮藏运载的通道,又是通道的天然屏障。由于断层在地下深处裂开一些空隙,使得地下深处或地壳中的含矿物质的岩浆,有可能沿着通道上升到地表或距地下较浅处的岩石中,充填沉淀成矿体。同时,断裂面又造成矿层的屏蔽体,像堵墙一样控制矿体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我省很多矿产的形成都与断裂密切相关。

断裂是地下水和温泉的天然仓库。由于断裂提供通道,使大气降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这些通道渗流储存,所以在断裂处或几条断裂汇集处,地下水比较丰富。打井找水往往要找断裂破碎带,就是这个道理。温泉是地下水沿断裂通道下渗到千米以下深处受地热加温后又承受压力沿另外的断裂通道上升后溢流地表的。我省黄山、和县香泉、巢湖半汤、庐江东汤池等很多温泉都是产生在断裂带上。

断裂对山川河湖的形成,关系也十分密切。沿着四周断裂的中间地块,可以上升为断块山。沿断裂线的岩石破碎松散,受雨水冲刷,久而久之,容易变成河流或汇为湖泊,如皖南的青弋江就是沿一条断裂发育成的。长江、巢湖的形成,也与断裂破碎带的“帮忙”分不开的。
安徽大地苍茫,山川起伏,殊不知在地下岩层中间,密布着长短不一、深浅各异的断裂,且不说皖北煤层中的细小断层,密密麻麻有多少。单就那切割深、规模大的深大断裂就有40多条。这些断裂的长度,小者也有几十千米,大多数都在100千米以上。这些断裂基本上是直线方向两端延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方向性,主要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五个断裂系。
1、东西向断裂:共有15条深大断裂。这是我省最发育的断裂构造之一,不仅规模大、起始早、延续时间长,而且活动复杂明显,一般早期多形成深断裂,比较有名的是磨子潭深断裂,在霍山和舒城可以看到断裂形成的陡崖。这条断裂有重要意义,地质上称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结合带。
2、北东向断裂:共有13条深大断裂。几乎都发育于东南部地区,断裂自北向南,时间推迟,规模渐小。最著名的是江南深断裂,它斜贯于皖南山区,省内长约265千米。断裂两侧的成矿作用比较明显,尤以铜(金)多金属矿为突出。此外,横跨省内的长江深断裂带,也就是沿安徽境内长江分布的断裂带。经过地质工作者最近20多年的研究,认为它是一条孕育于中新元古代、经长期发展最后形成于中生代的断裂破碎带,对长江中下游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有着重要控制作用。
3、北北东向断裂:共有10条深大断裂。这也是省内最发育的断裂构造。最著名的就是众所周知的郯庐断裂带,这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巨型复杂断裂带。它沿明光-庐江-太湖一线斜贯省内,两端均外延出省,省内长约400千米,宽20-40千米,由4条大体平行的断裂组成。郯庐断裂带在安徽地下留下了巨大伤痕,我们在卫星和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到它直线性影像。在肥东野外地表可以见到断裂形成的破碎岩石,在庐江有巨大的断裂面,在明光有女山古火山口,在庐江、巢湖有温泉分布,所有这些都是郯庐断裂的“痕迹”。地质科学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是个平行移动的断裂。它的两侧地质地貌现象都是不连接的,说明它们一分为二后经受了巨大的错动。错动有多远呢?地质学者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100千米,一种认为600至740千米。追索郯庐断裂产生的年代,也可算是源远流长了。约在1.8亿年前左右它就开始断裂拉开,然后又平移,又张裂,又分又合的地壳运动一直持续了1亿多年,才形成今日的模样。



4、南北向断裂:该方向断裂一般规模小,不太发育,仅有2条较大断裂,即南照集断裂、九华山断裂。
5、北西向断裂:该方向断裂也是如此,规模较小。仅有2条大断裂,即老嘉山断裂、桥头集断裂。
安徽的断层和断裂虽然功劳不小,如为矿产的形成大开方便之门,但是同时又起着破坏作用。因为断层可以将一个矿体断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矿体,又为找矿、采矿带来不小的麻烦。

断层也给人类带来灾祸,世界上约有90%以上的地震与断层活动有关。许多地震都是沿着断裂带而活动,大的地震又能产生新的断裂。我省的郯庐深大断裂就是产生地震的温床,1668年山东郯城的8.5强震影响到我省很多地区,1868至1873年,定远、全椒等地多次发生地震。断裂的活动时动时静,对于那些正处在活动时期的断裂,特别要提高警惕。断裂的活动有继承性,它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所以郯庐断裂就是如此,但这条隐形的地下长龙并不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各个段落活动的频率和强弱,都不尽相同。虽然目前活动显得较弱,但也不能高枕无忧,地质工作者随时都在监测和研究郯庐断裂。
安徽的断层和断裂研究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任务,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有新的认识。安徽地质人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