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圪塔廟
文/吉百怀

韩城古建筑遍布全市。现存的共152处。其中尤以元代建筑保存的数量和完整程度为全省之冠。
今天要说的是古城北关柿谷坡(俗称死牛坡)底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古廟宇《圪㙮庙》。此廟五十年前已夷为平地,当年的宏伟辉煌早已不见踪影,就连曾经的残墙破壁,也都灰飞烟灭 从孩提记事起,就知道城内人上北塬走亲访友,种田拉煤唯一必出北门经北关“井把弯”(巷道名)上死牛坡途经此庙,人们俗称圪㙮庙。多年后经考证实际此庙为关帝忠义庙。

五四年中季是我告别泥玩初入校门的日子,父亲领我去圪㙮庙初小报名。韩城解放初期的学校绝大多数是利用古庙宇稍加修整而设。圪塔庙初小是距我家最近的学校。
出村寨西门经护城河东岸基督教会门前羊腸小道向北两拐三拐的井把弯巷就走近庙门。圪㙮庙门与現存城隍庙大门大小不差上下,登上十多节青石条铺就的台阶,门对面有一砖雕大照壁。门外左右两侧墙上的砖雕字画已模糊不清,门脑的大匾亦不翼而飞,只留下巴掌大的两、三颗生锈的桃形叶钉。仅在门框的右边用粉笔工整写着“圪㙮庙初级小学”字样。一尺高三寸厚的青石门槛溜光园滑。门内左右两侧的泥塑神像已不知去向,只留下支撑神象的木桩。两旁用破砖烂瓦搭建的小泥屋住着从河南逃难而来的张姓一户人家。
走进大门迎靣五十度的石、砖混铺的长约三、四十米无台阶的坡道,两旁约半人高砖砌就的整齐护栏。
斜 坡下有仿木砖雕拱洞垂花歇山顶砖牌楼,南北两面刻有额联。南额为“豪气冲天”,联为“烈烈功勋超斗汉,煌煌义气壮山河”。北额为“中立不倚”,联为“帝道臣心昭日月,忠肝义胆镇乾坤”,字迹隽秀飘逸。


坡顶朝南的庙门虽不气派,却也小巧精致。走进门眼前便豁然开朗。庙内正面是关帝献殿和寝宫,东侧北有法王、娘娘庙,东有火神、药王庙。庙南仪门之东崖边有戏楼,庙南崖面用砖砌护墙,其上为女儿墙,外观十分壮观。关帝献殿前不大的院子内四、五株碗口粗的绒仙花树自由伸展,满树挂花,送给院子一大片荫凉。东西两块石碑旁的松柏错落有致、翠绿挺拔。碑文记载着此庙的久远历史,庄严宁静。

庙内后殿和偏殿之间有一宽畅的大院,老师的寑室紧靠后殿右侧的一间小屋里。学校聘请来的王先生是北塬井溢村民国初年的一老秀才,五十开外,矮个、瘦小,臉部棱角分明,两撇八字胡,突显出一股文人气息。
不经世事、打闹嬉戏的两年学童生活一晃而过,小学三年级我们并入学巷小学。当年的人和事在记忆中已支离破碎。而如今古稀之年的梦境中却能清晰记得淘气的男孩子们骑在绒仙花树杈上比赛摘花讨女孩子们的欢心;古板严厉的老师拿着戒尺满院子追打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山羊胡须翘得老高,气喘嘘嘘的样子;受过皮肉之苦的孩子们却私下密谋把老师的戒尺浸泡于尿池的阴谋活动…… 
圪㙮庙是我启蒙教育的第一圣地。前几年韩城旅游开发曾在此地准备修建《台塬公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何故又不了了之。但愿随着韓城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能在此地旧址重修一座忠义祠为我中华的关帝保留一席之地?以还我儿时的旧梦?



作者简介 :
吉百怀,陕西韩城人,退休干部,中共党员, 海军服役。70年代在韩城县革委会和财政局工作,1978年考入陕西财经学院,毕业分配到陕西省统计局工作。1983年任省财贸处处长。 1991年调至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本人喜欢务弄笔墨,爱写回忆录和文学作品,多篇原创发表在报刊和网络平台,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电话:13384992962/吉百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