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雨夜留客饮
精华热点

雨夜留客饮
文/语伟然
穷舍有佳味,劳妻亲手调。
槐花堪佐酒,土豆抵红苕。
何故伤离别,无端生寂寥。
君看雨如织,隔断柳园桥。
《雨夜留客饮》赏析:
作者:黄天顺
学彬的这首诗写得是一段话,大概是留客劝酒之意。文字朴实,言浅意深。初读是一种感觉,再读则意味深长,如果深入其中,则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朋友来了,恰逢雨天,而且天色已晚,这首诗就是主人挽留朋友的话:家里虽穷,却精心准备了佳酿,穷人家虽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妻子亲手调制了时鲜的果蔬,况且夜色茫茫,细雨绵绵,黑灯瞎火,归途中的柳园桥已渺不可辨,怎能让朋友无端离去呢?——真正的朋友,语言是那样的诚恳,感情是那样的殷切,因为出自真诚,所以看似寻常的话,却胜过寻常人的千言万语!杜甫在《客至》一诗中,曾经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的诗句,学彬的这首诗,在精神上与杜翁的诗有着相似的地方。——这,只是初读学彬这首诗的感觉。 学彬这首诗,除了以真挚的感情动人外,如果反复吟咏,还有一种凄凉之感。这种凄凉之感,正是来自于主人的清贫,来自于主人吞吐其辞的尴尬和无奈。穷舍佳味,老妻亲调,槐花佐酒,土豆红苕,几乎没有什么硬货可言,真是实在羞以言口!一般来讲,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懂得世事不易和物力维艰的境况了。——这是这首诗以小见大的地方,是读诗的另一种境界! 杰出的诗词不同于普通诗词的地方,就在于能给不同层次读者,带来不同的领悟。还是以杜甫为例,小时候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感觉到只是一次普通的相逢,可是逾到晚年,感受逾深,而至于今天竟不忍卒读。由此可以证明,好诗的重要标志,在于有厚重感,沧桑感,深沉感,学彬的这首诗,显然也具备了这些因素。 以上是学彬这首小诗,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些特点。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她在思想内容上的高上,还与作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一.内在的对比是该诗艺术上一个最大的特点。主人对客人的盛情,与主人家境的贫寒,构成一定程度的反差,给读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从而形成更强烈的感动。如果说主人的盛情带给读者的是一片温馨,那么主人实际的家庭状况,又让人不禁悲凉。热情和悲凉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贫贱之交的真诚和厚道,读后真是痛并着快乐。 二.渲染是该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祖国传统诗论中,赋比兴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渲染属于比兴的范畴。渲染的目的,是努力造成一种气氛,这首诗中有着悲情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比之单纯的抒情,更能感动读者。值得称道的是,学彬在这首诗里,并没有专事铺垫,更没有作工笔的描绘,而是通过人物语言的叙说,婉转折射出主人的好客和家境的贫穷,从而避免了因为拖泥带水的累赘对主旨造成意外干扰,使得这首诗显得简练而又生动。这种通过人物对话渲染气氛的手法,既是赋也是兴,手段十分高明。 三.不隔是该诗的又一特色。近代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论述过诗词的隔与不隔的议题,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可以直观,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楼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说白了,"隔"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不隔"如"豁入耳目","语语都在眼前",形象鲜明生动。学彬这首诗,说的是家常话,写得是眼前景,发得是常人情,道得寻常苦,无论是槐花土豆,还是柳园夜雨,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说话也是临漳口气,从而让作品语语都在眼前,成功地创造了王国维提出的不隔的境界。正因为作品洋溢着一片乡愁,从而必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综上所述,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特色鲜明,在当前众多的诗词作品中,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学彬是七零后人,学诗却得风气之先。我曾经向朋友推荐过他的作品,而五言更是他的强项。这除了与个人的聪慧有关外,努力向古人学习,是写诗的不二法门,从这首小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杜甫对学彬的影响。学彬是一代儒商,家境殷实,该诗所言寒碜的地方,都是虚构之词,但诗人哭穷,是一贯的传统,读者不必苛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