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代人是新中国最苦难的一代人,历经新中国解放,抗美援朝,开垦北大荒,走过最艰苦的岁月,一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北大荒那片深情的土地。
这是父亲当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留下的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年代久远照片有些陈旧,这是父亲在部队戎马生涯光荣写照。曾见过父亲还有一张海军照和战友的一些合影照片,父亲穿着海军装开着舰艇飒爽英姿,穿行在辽阔的大海上,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线,父亲当兵的地方是在山东大连青岛,父亲那张照片是中国海军风姿再现,很有历史纪念意义,可惜那张照片不知失落在了哪里,家中东翻西找也始终没能找回来,还有父亲当兵时的一些战友合影照也没找回来,对父亲当兵照片的丢失,已是子女心中永远的遗憾了!
父亲1958年从部队当兵转业,随百万大军来到北大荒进军那荒凉的土地,一镐一锄冒着风雪严寒,爬冰卧雪,艰苦创业开垦出大片握在手中能赚得出油的黑土地。
这是父亲,母亲年青时的一张订婚纪念照,这是当年父母爱情的见证。是父亲当兵转业去了北大荒后与母亲在北大荒艰苦岁月里的订婚,是父亲永久的纪念。也是儿女珍贵的照片,子女十分珍惜的保存着这张历史年代久远的老照片。
这是一张父亲母亲年青时的合影照,那个年代没有彩色照片,只能经过人工上色合成的彩照。
岁月匆匆,光阴似箭,转眼之间父亲去世已有12个年头了,想起父亲的去世就会让我想起5.12汶川那场大地震,给人间带来的灾难过去也有12年了,5.12汶川的那场大地震,父亲由于年岁已高疾病缠身,地震后房屋倒塌,缺水断电,在那长期住帐篷的潮湿环境,吃不好睡不好,还经常性有余震骚扰,在那风吹露宿环境下父亲病倒了,地震后恶劣的环境父亲的病再也没好起来,经历了5.12汶川那场大地震,但还是没能在躲过的劫难中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
父亲去世前对子女交代了一件事,要求把他年青时当兵转业开垦北大荒为他颁发的一枚功勋章一起埋葬 ,子女尊重父亲的遗愿,在给父亲下葬那天,把父亲十分珍惜的那枚功勋章也一起下葬了。那枚功勋章父亲是放在一个精致的盒子保存完好,功勋章上面镌刻着父亲是北大荒贡献者,父亲在他生命尽头还十分珍惜着他的这枚功勋章。开垦北大荒那段艰苦岁月,这是父亲一生最难忘的事,父亲走时带着那枚功勋章,对北大荒有着不了的情怀清贫一世的走了,父亲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北大荒,为北大荒的开拓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父亲清白一世来到这个世界 走时又清白一世的走,是那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父亲出生于1935年11月,生于30年代正是中国战乱时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父亲出生就伴随苦难,父亲祖籍是重庆忠县人,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中排行老三,上有2个哥哥都投身军旅扛枪打仗去了,下有弟弟妹妹还未成年,父亲从小就挑起家中重担,为父母分担忧愁,那时父亲家境贫穷时常挨饿,吃不饱饭靠挖野菜充饥,乱世的旧中国人民是在苦难中。父亲的父母都是穷苦人。父亲从小是在贫穷和战乱中长大,乱世的旧中国民不聊生,战火不断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激起了父亲投身革命,在家乡参加培训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家乡做积极有益的事,父亲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愿望,18岁那年在家乡报名参军,光荣入伍成为部队里的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至今保留下来的父亲这张军人照,胸前别着一枚勋章,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这是父亲留给儿女唯一的一张军人照。诠释着在父亲的生命里有过当兵的岁月,父亲报效过祖国,年青是热血青年,担负保家卫国重任。
父亲简历写着在1953年2月自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四连四排十三班,1953年8月-1954年2月从朝鲜回国暂住辽宁省大虎山学习,1955年3月调到哈尔滨市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舢板队海军。1958年3月部队转业随百万大军开垦北大荒。
父亲报名参军入伍抗美援朝战火还在继续,父亲在部队已做好了去参加抗美援朝准备,后来战火停美国与中国志愿军谈判,在朝鲜板门签下停战协议,父亲做为是后备军参加抗美援朝计划取消,父亲做为是预备上朝鲜战场志愿军,在后方也做了大量支援抗美援朝的事,父亲当时为没能去参战还有些遗憾。父亲深知在部队军旅生涯扛枪打仗,意味着流血牺牲,但父亲投身军旅报效祖国早把这些抛之脑后,在部队父亲先是一名炮兵,后又调入海军系工程学院学习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海军,献身着祖国海防事业,在宽广辽阔海域上历经风吹浪打,成为一名坚强的中国人民海军战士,巡逻,站岗,部队执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父亲当兵离开家乡,在部队的熔炉洗礼锻炼,从炮兵手转入保卫祖国的海防线,我曾看见父亲当年在海上开着舰艇飒爽英姿,穿着海军装照的一张照片,年代久远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没能保存下来,家中东翻西找也不知失落哪里至今也没找到,还有父亲当年和战友一起合影照也都失落掉了,子女们很遗憾没能把这些珍贵的照片保留下来丢失了,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父亲部队当兵历史子女知道不多资料也难收集,唯有父亲当兵时的那些旧照片,见证父亲是一名军人有过军旅生涯,可惜这些珍贵照片再也无法弥补。
父亲走了这张保存完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照是留给儿女们唯一的念想,对子女来说弥足珍贵,为了能永久保存,子女给做了个木质相框,把父亲这张军人照片相了个精致的相框,寄托着儿女对父亲永恒的思念。
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百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年,父亲以军人的天职服从命令听从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父亲是在1958年3月服完兵役响应国家号召随百万官兵来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十七团开垦北大荒,那时的农场名为军垦农场,隶属师,团,营,连管理,以连为单位,命名都是以部队番号1连,2连,3连……沿袭保留至今,连队领导都是以部队称呼为连长,指导员,那时口号为屯垦戍边,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50年代父亲是那百万官兵开垦北大荒中的一员。
当年,父亲当兵转业来到北大荒这荒无人烟地方,随大部队挺进那荒凉土地,当时条件的艰苦地无一拢,房无一间,荒凉土地只有野狼出没,是明清时代犯人流放之地。北大荒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夏天是沼泽湿地,冬天是冰雪覆盖,严寒的气候刮着呼呼响的眼炮。寒冷的北大荒是冰冻三尺,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父亲当年和他一起转业的战友们冒着严寒酷暑来到北大荒,开始了艰苦创业,百手起家盖起用泥巴垒起的土房简易居住,父亲这代人的开荒种地,是放下枪杆又拿起了镐锄,为荒地变良田人没在齐腰深水里作业,汗水泥巴裹满双腿,还有小咬蚊子叮咬,父亲就是在这样环境与官兵战友艰苦奋斗,用血肉之躯,铸起钢铁长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父亲这代人战天斗地,征服改造大自然写照。历史上的北大荒变米粮仓,就是有着父亲这样的一代人艰苦创业,开垦出北大荒这沧海桑田,辽阔无垠能握出油黑土地,凝聚着父亲这代人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岁月穿过了历史的隧道,父亲这代人是北大荒开拓建设贡献者,是征服改造大自然勇敢者,缔造者,是钢铁般的巨人 ,父亲这代人战天斗地精神所创造出的人间奇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镌刻着父亲这代人的艰苦奋斗史。
回忆父亲的一生是扛过枪,守卫过祖国海防线,弥漫的硝烟还未散去,父亲又奔赴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父亲献身北大荒建设把一生都交给了北大荒,母亲是随军家属和父亲在那些艰苦岁月同甘共苦。后父亲去了渔业分场,家住在勤得利的山北江边上,家的岸边与俄罗斯对望,仅一江之隔,父亲当年在一条黑龙江上开大船是航行舵手,我在江边度过童年,那是我最美好时光,记忆中那条黑龙江河是我出生的摇篮,承载了父亲50年代艰苦的创业史,也是我跨过历史岁月趟过的江河,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江边玩耍,父亲开着大船一走就是几天,我和母亲弟弟在家里等父亲的归来,也常常到父亲的船上玩耍,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到船上玩,我走在上船搭起的岸板上,在上面边走边跳,不小心把弟弟抖落到江里,辛亏父亲眼疾手快,一个纵步跳到江里把弟弟一把救了起来,父亲当兵是个水兵,在海上的摸爬滚打,要说救个人还真不在话下,小时的淘气差点没酿成大错,父亲没责怪什么,只是轻言细语的说“走路要小心点,”那以后我走路在不敢粗心大意。儿时常在父亲船上玩耍情景总是一幕幕再现,童年与父亲在一起是我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座在父亲开着大船上,船在江中航行有航标引路,江中水流平缓,两岸自然风光旖旎,连绵起伏的茂密森林和美丽富饶三江平原近在眼底,记忆中的那些山岳连绵,陡峭林立岩石与山水相应,还有那碧波荡漾江水,落日余晖把江水映的通红,江边铺满了五颜六色卵石,江鸟展翅飞翔,江边那开满一片紫色小花,杜鹃花,银色的江水在阳光照耀下天光水色静碧沉影,景色宜人的美景象印在了我的脑子,想起父亲总会让我想起这些美好的时光流连忘返,有父亲的庇护无忧无虑成长。转瞬即逝时光岁月来去匆匆,随着父亲的去世,我的长大成人,这些童年的美好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父亲用勤劳双手支撑着家,供子女读书,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仅靠父亲那点微薄工资度日,父亲工作转战南北,从勤得利渔场那条江上开大船的掌舵手,调到勤得利车队的山南陆地生活,工作敬业职守,踏实肯干,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对人平易近人,为开拓建设北大荒,父亲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把自己最美好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那时的口号,父亲当兵继承了在部队光荣传统,做事雷厉风行,艰苦朴素,父亲把在部队吃苦耐劳好作风,言传身教传给子女,教育子女踏实做人老实办事,要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父亲是心地善良的人,乐于助人,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父亲工作从勤得利山北开船,调入山南的车队,那时我已进入了小学读书,北方冬天寒冷,地上雪大路滑,父亲经常送我上学校风雨无阻。父亲工作是管理后勤,单位生活采购父亲东跑西颠忙个不停,父亲工作早出晚归,有时还出差外地,用白面为单位换回大米改善生活。家务全靠母亲操劳,父亲把单位工作做的井然有序,为单位节约很多成本创造利润。父亲对工作的埋头苦干,我从小耳闻目睹。后来勤得利车队大搬迁,全部都搬迁到了团部,那时是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中心地带,勤得利农场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称呼。
父亲单位搬迁团部,我也转学到了团部中学上学,那时我已进入到读初中,农场来了很多知青,学校老师有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在给学生上课。家搬迁到了新的地方,父亲的工作每天仍然是早出晚归,时常也有母亲埋怨父亲工作不顾家,父亲是个非常勤快的人,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父亲烧的菜非常好吃,在家里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家家都有自己的菜园地,养猪,鸡,鸭,鹅 ,农场生活不是农村也类似于农村,只要勤劳生活能自给自足,父亲来北大荒时的开荒种地,到自己家菜园子里的种地,生活多年过去父亲早以习惯了北方的生活,一年四季翻地,挖地,下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的辛勤劳动换来菜园子满园绿色。一家人吃菜不愁,忘不了北方的生活,寒冷的冬天把菜储存地窖,父亲开始深挖洞广积粮,把萝卜,白菜,土豆在挖好的地窖里,又是一阵劳动的搬运储存,我也跟父亲一起劳动做这些繁琐笨重粗活。父亲很喜欢“深挖洞”记得父亲不吃包子皮给包子淘洞,还幽默的对母亲说:“深挖洞,广积粮”我也一旁跟父亲学起这“深挖洞”把包子里面的心子给淘的干干净净。农场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吃水是用肩去担,父亲一个早就去外面井房担水,家家都备有一个大水缸,用来储备生活用水,为减轻父亲担水劳动,我也帮家里担水,冬天我用雪爬犁去拉水,这比用肩担省力多了。北方冬季寒冷冰天雪地路面水泡子都结厚厚的冰,生活北方的人很擅长滑雪,滑冰,就连学校里的体育课都训练学生滑冰,父亲是喜欢运动的人,小时候也教我滑冰。一付尖刃刀片站立在冰上滑起来,这是一种耐力训练,掌握平衡技巧就能在冰上滑起走。父亲生活很艰苦朴素,那个时候衣服破了补起还穿,家里没有洗衣机,电视,电冰箱,唯有的电器是手电筒,老式收音机效果不好干扰大,因边境地带与俄罗斯近,不时有“老毛子”那边的电台干扰,那时把边境俄罗斯人称为“老毛子”父亲给我们讲珍宝岛战斗英雄故事,课本里也学过,中国这边对老毛子讲话“缴枪不杀,”老毛子很狡猾,举着枪走的近了,向中国军人射击,父亲讲的这个故事是在1969年,中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苏联(前俄罗斯)向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发起武装挑衅,中国军队自卫还击,打退对方控制全岛。珍宝岛事件边境形势紧张起来,开始了备战家家在准备干粮,炒面抗战,父亲喜欢的深挖洞,广积粮口号是从边境形势紧张的备战开始,树林里到处都挖有防空洞,父亲参与到挖防空洞的备战准备中,毛主席那个时候发出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全民皆兵,父亲是当过兵的人,边境要是与“老毛子”打起来随时准备应战,小时候我看到边境飞过来的飞机,在领空上盘旋,边疆冬天备战形势更加紧张,时刻防备着“老毛子”从江面上打过来。这些都是很久远的事了,回忆父亲让我想起了这么多的往事。
我的父亲虽然很普通平凡,但是平凡中的伟大,父亲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永远是儿女们学习的榜样,父亲的平凡是一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自立,自强,困难面钱不向国家伸手,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自食其力度难关,父亲在退休以后来到四川,农场一度困难开不出工资,每月只有这红本记账,为了减轻生活压力,父亲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自谋职业做起了生意,风里,雨里,早出晚归,子女都不愿让父亲这么辛劳,但父亲是闲不住的人,只想着日子能好过为儿女填补些,父亲不能按月领到工资生活拮据,父亲省吃俭用,最后把烟酒都给戒掉了,这是父亲唯一的一点嗜好,但为了生活,为了儿女,父亲以他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把这些抛弃了,直到父亲的去世都是没见父亲抽过烟喝过一口酒。
都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也和天底下的父亲一样,对子女有着一颗慈爱之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儿女好过,对儿女只有这付出不图回报,父亲平时对儿女要求严格,很重视子女教育和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品格,父亲教育子女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贡献的人。为了子女成才父亲再苦再累从不对儿女说。操劳一辈子的父亲,没有享过清福,在儿女成家立业日子好过了,父亲却撒手人寰走了。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过着清平日子,遭遇坎坷历经生活磨炼,但父亲都是勇敢,乐观面对,父亲从小就是在苦难中长大,造就了父亲刚毅的性格,任凭风吹雨打,就象那挺拔的青松,风雨吹不倒,冰雪压不垮。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吃苦耐劳在部队就养成了军人雷厉风行,艰苦朴素好作风。父亲人生经历了2次大的苦难,年青时度过开垦北大荒那些艰苦岁月,老年安度晚年,遭遇5.12汶川那场史无前例大地震,一生吃尽了苦,尝尽人间悲苦岁月。
回忆父亲一生是生于战乱,青年报效祖国,放下枪杆又拿起镐锄,晚年地震后在艰难生存中病倒去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