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清楚地认识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世界上如果没有镜子和水,人是看不见自己全貌的。在中西文化中,我们都能看到人类对于认识自我的渴望。古希腊人早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名言,中国古代佛法中时时闪现出“此系何方,我系何人”的叩问。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非常希望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明于察己。
人们都熟悉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知己”和“知彼”是同样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知彼”是直观的,而“知己”却要借助于镜鉴。可见,人们要真正认识自己,何其难也!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这方面体会颇深,他感到对于人自身“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他还写了《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从山的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视角看到了庐山,但他认为他仍未识庐山的真面目,原因就是因为他身在庐山,视线受到了局限。这如同人认识自身一样,拥有自我,却不能知道自身的全貌,可见人要正确地自知,真是不容易啊!
《庄子.天意》中记载过东施效颦的故事,说的是丑女东施见美人西施因病捧心过市,别有风韵,吸引了许多人频频相顾。于是自己也捧心过市,却使人们闭门户而不出。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在齐王面前承认自己不如徐公美,受到了赞扬。东施和邹忌的区别就在于东施对自己没有一个冷静客观的认识,而邹忌则能够明于察己。
朋友们也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故事,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便狂妄自大,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被魏军打败,致使街亭失守。如何看待街亭战役的失败呢?诸葛亮明于察己,认为自己面临大事不能慎重考虑,错误在于自己没正确地认识部将,用人不当。于是自贬三级,降为左将军。当时诸葛亮在蜀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面临街亭失守,他不推卸责任,更不像马谡那样妄自尊大,而是虚怀若谷,明察己过,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名的三镜之说,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者,察也。唐太宗李世民既要深入“此山中”探幽烛微,又要跳出“此山外”饱览全景。也就是既要探究自己的内心又要跳出自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从他人身上反观自己。
人们常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站在自身的角度往往看不清自己,倒是将心比心,转换视角,把自己置于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认识就比较清楚了。人们认识自己,常常通过别人这面镜子。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性情等等,常常是在同别人的对比中发现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映,观察别人的言行而形成自我概念,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一个与世隔绝、刚愎自用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地发现别人和认识自我的。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以人为镜”,从落后者身上看到长处,从先进者身上找到鞭策自己的动力,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称得上是有自知之明、明于察己的人。


作者简介:谷士强,曾用名谷士忠,籍贯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市昌平区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藏有5000多册书,酷爱读书,喜欢写诗。论文多次获北京市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诗韵墨语》签约作家。主播简介:竹馨,喜欢文学,热爱诵读,愿用声音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诗韵墨语》专职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