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实为一宝”,这是大实话。
老娘九十多岁了,但凡有人问起她的年龄时,她会风趣地回答:“加上闰年闰月快一百岁了”,很有自豪感。
老娘心地善良、身体康健、心态平和。她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强。她经常同儿孙们讲经历过的陈芝麻烂谷子般的往事。如家乡的传说、家乡的故人琐事、张家长李家短。特别爱讲“跑老日”(躲战乱)的故事,到过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景致,南山的“扳倒井”、碌碡庙”,西山的“商山坡”都说得头头是道。她高兴时还总唱儿时的“曲儿”和戏词。

老娘稍微有点耳聋,听力欠佳。但她视力很好,眼晴特亮,不用戴眼镜能穿针引线。有时兴致起、童趣发,还为儿孙表演抓苍蝇、按蚊子腿的绝活。
不知何时老娘有了爱哼哼的习惯。好像似有什么不称心的事,又像似身上疼痛。我问其原因,她否定了我的猜猜,只是说哼哼感觉舒服。

可时间久了,给家人造成许多麻烦。我听着老娘的哼声不时会心烦意乱,总觉得心里很不舒畅。有时还影响到孙儿们的学习和休息。于是,我开始制止说:“你能不能忍着点不哼哼,你哼着舒服,别人听着不舒服。”可老娘却回应:“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不听。自古都是‘家有老婆子哼声、纺花嗡声、小孩哭声,这才算一个完整的家’,你还能管住我哼。”

听了老娘的训斥我无言以对。细品味老娘的话还真有些道理。哼声、嗡声、哭声,三声融为一体,完美结合演奏出农户美妙的交响曲,不正是体现出包容、和谐、安逸的“农家乐”田园生活,勾画出一幅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主妇勤劳朴实,多世同堂、甜蜜生活的画卷。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安享天伦的幸福生活,可我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

于是,我躬身反思,儿女们不应把赡养老人当成负担,这是子女们应尽的神圣义务和责任。“父母在,不远行”。“堂前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毕竟老人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长,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粮多,见多识广。他们会把人生阅历毫不保留地告诉给儿女,为你排忧解难,指教你如何做人,实乃家有一宝。
朋友,你是否也有同感?……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