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不惊人
文/荆建利
“终于找到《黄岗寺》了。”罗琦大声说着。
“在那里?”王飞跑到罗琦的跟前,他跟着一起兴奋。
罗琦手里拿着一本书,上面覆盖了一层尘土,好像很多年没人翻了。
“《黄岗寺》这本书真不好找,费了我好长的时间。我得赶紧看看,里面都记载着什么。”罗琦一边叹气,一边埋怨,一边感到欣慰。
“《黄岗寺》有啥历史?”王飞问罗琦。
罗琦翻开这本发黄的史书说:“2000年以前,黄岗寺还是个都市村庄。黄岗寺有公墓,有火葬场,还有……”
“这些别的书上都有,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王飞问道。
罗琦说:“今天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找这个故事,我找到了。你看就是这个。”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如获至宝。
王飞顺着罗琦的眼光看去,有一篇文章:《关公显圣救御驾》!王飞大致看了一会:“哪里有刘备的名字,救的哪门子驾?”
罗琦说:“你看,乾隆梦见关公救驾,是关公。”
王飞笑了:“还关公战秦琼呢,竟是瞎扯,谁信!”
罗琦笑着解释:“关公是伽蓝佛,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罗琦和王飞的对话是在2175年的一个夏天,这天风和日丽。
他们谈话的地方是市图书馆里。窗户外面的楼房、街道、绿化休闲区域无不透着现代化气息,这里曾经的农村已成概念名词。
“《黄岗寺》还记载啥没有?”王飞接着问。
罗琦摇摇头,说:“这本书里没有记载着别的历史事件,只有这一个。其它的书有其它记载,只是千篇一律,像是互相抄袭,不是黄岗寺大捷,就是黄岗寺惨案,不是黄岗寺惨案,就是黄岗寺大捷。”
直到这个时候,郝思文低落的心才有了些许安慰。
百多年前的郝思文虽然是个小作者,但他也有雄心壮志,想成为大作家。他有个网名,也是他在当年文学论坛上的笔名:语不惊人。他发誓,他的写作,语不惊人死不休!
追求文学,给他带来快乐,每次文章登上报纸,他看到自己名字缀在文章题目下面就会欣喜若狂,这给他带来很大的刺激和满足感。他为自己的文学梦想,奋斗了一生。
然而,多年的努力,多少年的滚打摸爬,他依然是一个小作者,寂寂无名。他想一鸣惊人,青史留名,直到死亡那一天也没有实现。
如今他的魂魄四处飘荡,来到了这家图书馆。罗琦和王飞正谈论着他的一篇“史志”,这让他感到很欣慰、感动。
罗琦和王飞来到图书馆查资料,只是例行办好“历史乡村”。
历史上的黄岗寺早在100年前,已经归于尘土,那个时代那个村庄的人已经全部离开人世。那时的村庄故事,在如今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品,没几个人对它再感兴趣。
郝思文生前写了很多文章,包括散文,诗歌,小说,但是几乎没有发表出去。最后他决定写村里人都爱看的“史志”,并贴在公众号上,号召村里的人都来观赏。于是,他写了一篇《关公显圣救御驾》,虽然杜撰成分多,但是有碑刻做后盾,他收到了很多的点赞和打赏。郝思文很自信,这个题材,一定能引起后世注意,有流传于世的机会。心想,那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将写作进行到底。
此时,郝思文觉得自己很“飘”,俨然已经成为作家了。
罗琦和王飞从图书馆回来,把看到的资料整理了一下,发给了主编,主编看了看,叹了一口气:“现在这个寺庙哪还有遗迹,再说故事也远远没有黄岗寺大捷,黄岗寺惨案典型有意义!”
郝思文的魂魄跟到杂志办公室里,没想到珍贵的史料再次被否定。其实,郝思文写那篇《关公显圣救御驾》,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自己。但是眼前的人们,只关心故事,根本没有去在意那很酷的网名“语不惊人”,更不会记着他郝思文。
郝思文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魂魄继续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责任编辑:彭永征
荆建利,1975年7月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自幼喜欢文学。少年时,在山东菏泽《小作家》发表过小说,有散文编入《中国小作家选编》,参加过郑州烈士陵园,郑州市教委,《郑州广播电视报》《河南广播电视报》征文活动并获奖。成年后接受过《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约稿,并有文章数十余篇散见其版面。参加过《郑州晚报》《大河报》《东方今报》征文活动,有获奖作品数篇,并已结集出版。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李磊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