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张克让先生的《渭黄春秋》出版了,全书四十六万字,先生历经一年半时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张克让是甘肃甘谷人,1936年出生,1959年被分派到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任教,1984年任校长。198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988年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调甘肃教育学院(现为兰州文理学院)任副院长。1997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他的教育专著《滋兰树蕙录》1998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特等奖,1999年又获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二等奖2018年完成章回体长篇小说《风雨沧桑文武图》,计40多万字。
《渭黄春秋》是张克让在八十二岁时着手写作的回忆性文集,全书图文并茂,文章部分共分十个篇章,分别是“渭河我的家”“师院学语文”“落脚黄河边”“上调省教院”“著书乐传薪”“探亲出国游”“老有所为乐”“动笔写长篇”“其他小习作”“八十二寿辰”。此外还附有十数篇其他文体。
基本上涵盖了先生从渭河流域的出生地甘谷和黄河岸边的靖远、兰州的生活、学习、从教、退休,乃至国内国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写所为。
此书由先生的学生甘肃省林业厅原副厅长张生贤和已故白银市日报社社长高财庭分别作序推荐。
序一:
一代名师的人生驿站
那是2016年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张克让老师参加了他80华诞的贺宴后,回到兰州大雁滩蕴真斋家中,独自静坐在书房写字台前,遥望窗外繁星满天的夜空,年华向晚,内察自心,曾几何时,已届八旬,回首走过的道路,岁月悠悠,旅途漫漫。那些曾经遇到的人和事,那些曾经遭受过的伤痛和获得的荣耀,一件件,一幕幕,由远到近,浮现眼前……
他忆起出生的地方,念之父母和兄弟姊妹;忆起上学的地方,念之老师和同学们;忆起工作过的地方,念之领导和同事;忆起成婚的地方,念之妻子、儿女和岳父母;忆起入党的地方,念之组织和理想;忆起三十八年的教学生涯,忆起蒙冤二十年的苦难日子;忆起改革开放后的奋力拼搏,忆起退休后的舒适生活……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八十年的风雨沧桑,八十年的酸甜苦辣,八十年的恩怨得失,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使富有才华和激情的他,灵感迸发,文思泉涌。
他立刻下了决断,写一部自传,把他平凡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书写出来,激励自己,启迪后人,回报社会。
自那以后,经过一年多的回忆,梳理、筛选资料,起草、修改文稿,终于使所写的自传定稿,定名《渭黄春秋》。在2019年丹桂飘香,黄菊吐蕊的金秋季节里;在他八十二岁生日到来的时候;在他和雒庆兰女士欢庆五十年金婚的时候;在他从教六十个年头的时候;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十二周年的时候,正式公开于世,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位一代名师的自传,
这是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的自传,
这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自传。
从自传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上学读书于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时期,学业有成于和平建设时期,从教就业于三年困难时期,身处逆境于反右和“文革”中,获得新生,大显身手于改革开放之后,功成名就,退职休养于上个世纪之末。所以说,他的人生经历了建国前(13年)和建国后(69年)两个社会,二十世纪(64年)和二十一世纪(18年)两个世纪。
有人说,张克让老师的人生演奏了三部曲,即成长学习、敬业奉献和退职休养。
也有人说,张老师的人生,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幼年、少年阶段,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让他留恋;青年、成人阶段,身处逆境,起落沉浮,让他纠结;壮年、富年阶段,时来运转,一路走红,让他欣慰;退职休养阶段,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他很满足。
还有人说,他的人生是一次漫长而遥远的旅行,途中经历了八个驿站。
第一个驿站:土桥村。该站地处甘谷县大像山下的渭河北岸,是华夏第一县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川区小村庄。这是他人生出行的首发站。1936年农历鼠年九月初三,他出生于这个村庄的一户耕读之家。从1936年进站,到1943年出站,他在这里度过了襁褓黄口之年。其父是个教师,母亲操持家务,他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出世,令全家喜出望外,爱如掌上明珠。他一、两岁时咿呀学语,好动,爱哭爱笑;三、四岁时爱跳爱唱;五、六岁时就学着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词,还喜欢听戏。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人们看到他这样聪明伶俐,都对他的未来看好。为了长命百岁,父母专门给他戴了耳环。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童年生活。
第二个驿站:土桥小学。该站地处甘谷大像山下的渭河北岸,时值他垂髫、幼学之年。于1943年(7岁)进站,1949年(13岁)出站,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此时的他,初生之犊,一脸稚气,好奇心强,对外界的事物很感兴趣。他智力过人,好学上进,对语文能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对算术课一点就通。他爱吟诗词,喜欢对联,还酷爱秦腔,经常上台演出。他爱画画,爱写毛笔字,至于唱歌、跳舞、玩游戏也少不了他。1949年解放军进入甘谷时,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秧歌队欢迎,还到城乡演出,宣传党的政策,是个人见人爱的小演员。
第三个驿站:甘谷中学。该站地处大像山下的渭河南岸,县城之中。他从1949年(13岁)进站,1955年(19岁)出站,其时正是束发志学之年。他的求学之路从乡下进入了县城,以全县第16名的成绩进入该校。进校后他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品学兼优。1952年上初二时,加入共青团。从初一到初三,一直担任班学习委员,进入高中后担任学校学生会学习委员、文体委员。他还是学校文工团的重要成员,经常在校内外演出,有时还男扮女装,非常活跃。他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读书生活,为今后的深造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四个驿站:西北师范学院。该站地处兰州皋兰山下的黄河北岸。他从1955年(19岁)进站, 1959年(23岁)出站,其时正是弱冠、青春之年。他进校后主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小有名气的文艺演出骨干,是师生公认的品学兼优,又红又专的好学生。他于1956年2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系文体委员,对自己的前途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但好景不长,一场意想不到的厄运来临,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他因替别人抄写了给党组织提意见的大字报,被指是开枪向党进攻,不由分说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入党刚一年的先进分子,瞬间变成阶级敌人。这一年他才21岁,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痛不欲生。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被从轻处理,保留学籍。在高台中学实习后,取得毕业证书,分配工作,开始了苦涩的青春之旅。
第五个驿站:靖远一中。该站地处靖远县乌兰山下的黄河南岸。他1959年(23岁)进站,1990年(54岁)出站。时值“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和“知命”之年,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恢复建设,“文革”和改革开放几个历史时期,是他整个人生中驻留时间最长的一个驿站,长达31年。此站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18年,后段13年。前段处于“逆境”,是“黑人”,右派分子的帽子戴上摘掉,摘掉又戴上,大会批判,小会轰斗,被多次强制劳动改造,多次上讲台进行书面检查。进站之初,不准他教学,只让他干杂活,不让教语文,只能教数学。为了处罚他,每周让他代27节课,他几次昏晕在讲台上。还让他“带罪”编写剧本,参加了校文工团的演出。
后一段13年,进入了顺境,成了“红人”,是“座上宾”。他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纠正,党籍得到恢复,人身得到自由,智能得到释放,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他展开理想的翅膀,大显身手,经过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得靖远一中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果,跻身到全省中学教育的先进行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他的职务因此也由教研组长提升为副校长、校长,职称由一般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多次获得县、市“先进教师”“优秀园丁”“清正廉洁好干部”的称号,进而推举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人大代表,还兼任了省、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省、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理事等。
在这个驿站上,他起落沉浮,饱尝酸甜苦辣,也因此而锤炼了心志,感悟了人生,更加坚定了献身教育的志向,明白了应尽的社会责任,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焕发了不断进取,再绘蓝图的活力。
第六个驿站:靖远师范。该站也是地处乌兰山下的黄河南岸。他是1990年7月进站,1991年7月离站,在这里任校长历时一年,时值知非、艾服之年,精力旺盛,一进站就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发挥班子成员各自的优势,群策群力,解决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妥善处理了30多名教职工子女的就业这一老大难问题,赢得了人心。他积极开展文艺活动,筹备了职工住宅楼的创建事宜。期间,他参加了省委组织的六人报告团,到全省所有高校和一些地县作“知识分子成长之路”的报告,现身说法讲述他的成长、奉献之路。共讲了28场,引起很大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因此也名声大震。
第七个驿站:甘肃教育学院(现兰州文理学院)。该站地处兰州皋兰山下的黄河南岸。他于1991年8月(55岁)进站,2017年(61岁)出站,时处大衍、杖乡之年,他在这里担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六年。这个院当时基础条件较差,遗留问题较多,一些教职工不太安心工作,他就与班子成员同心协力,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20多人获得了副教授的任职资格,稳定了人心。他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时还亲自出面,亲自登台,亲自参与,受到广泛好评。他下功夫写的《采取多种改革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论文,总结提炼了十二条经验体会,被上级教育部门采用,广为宣传。
第八个驿站:兰州大雁滩“蕴真斋”。该站地处皋兰山北麓的黄河南岸。他于1997年进入该站,开始了退休生活。已度过了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刚进入杖朝、耄耋之年。二十余年来,他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每年都要干几件有意义的事。他著书明志,吟诗抒怀,填词怀古,演唱颂今,书画赠友,年年都与学生联欢,经常被邀参加有关论坛、座谈会、研讨会等,发表见解,提出建议。他在婚庆典礼上,用祝福的方式教育新一代,他在葬礼上,用挽联悼词缅怀有德之人。他支持自己曾工作过的学校搞校庆活动,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他带头动员师生募捐资金,在靖远一中敬立了孔圣雕像。通过视频介绍如何搞好教学的体会,并多次举办收藏书画展,弘扬书画艺术。他通过手机微信,给“群友”传播健康信息,他不时协同家人到国内外旅游,观赏自然,陶冶情操。他遵循饮食起居规律,注重养生保健。2009年,他被靖远县委授予建国以来对靖远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十大人物之一。
他人老心不老,“白头发下有一脸青春”。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情调,有诗意。
有位哲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翻阅张老师写的自传,回顾张老师进出的八个驿站,我们明显地感到,他的人生总基调是志在教育,心系教育,把爱给了教育,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直与教育同行,以老师为友,以学生为伴,以学校为家,为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一代名师。
他之所以献身教育,与吸吮甘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营养有关,与家庭基因遗传有关,与师范大学深造有关,与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有关。他热爱教育,拥抱教育,心甘情愿从事教育,无怨无悔执鞭讲台,在教育前沿奋斗了三十八年,既在中学任过教,又在大学任过职,既教过理科,更主要的是教过文科,既当过教员,又任过领导,既有半辈子的实践经验,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不论去哪里,都能安下心,扎下根,注意发挥团队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落实相应措施。他把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统一;把授业解惑与开智启慧兼顾;把课堂、课外和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把知识、科学、趣味教育并举,他把教师队伍建设当做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去抓。他主张平等、公平教育,对干部子女和百姓子女,对富人和穷人子女,对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对好生和差生一视同仁。
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反向思维。他的教育名言是“把好学生教好不是真本事,把差生教好才是真本事。”他认真培育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他总结的中学语文教学十二条经验被教育界认可。他用甘谷的普通话讲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他以改革精神抢抓机遇,以创新意识建设校园,他厚植教育沃土,培育校园花朵绽放,他铺设知识轨道,鼓励莘莘学子成长。现在,他的学子遍布国内外,桃李满天下,有不少专家、教授、院士、学者和部队中将、少将、师级军官人才,都是从他任教任职的靖远一中、靖远师范毕业的。人们歌颂他是红烛,是春蚕,是园丁。为了回报师恩,学生们编写了《烛光——张克让先生风采录》一书赠给他,还送给他“桃李芬芳”和“为人师表”等匾额。
在张老师的人生旅途中,他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树起了丰碑,而且在其方面也多有建树,表现出一代名师的风采。
他是文人。他从小就爱好写作,是学校的小记者,小编辑。参加工作后,经常动笔,把生活中的感触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先后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小说2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一部,为别人的作品写了十多篇序言,还写了不少纪念文章、碑文及大量的散文。他的作品源于现实,贴近群众,有对美好远景的向往,有对丑陋行为的痛斥,从中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吸收到生活的养分。
他是学人。平时,他既勤于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又注重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论在教学工作会议上,还是教育学术座谈会上,或是在教育刊物上,他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交论文,畅谈对教育改革的看法。他的专著《滋兰蕙树录》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荣获了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特等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二等奖。他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被全国中语会给予高度评价,他的《采取多种教改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我是怎样组织中学教学改革的》等论文,在全国和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他是“艺人”。他的爱好广泛,尤对戏曲情有独钟,一生爱不释手,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驿站中,都有戏曲伴随。他不仅善于编剧,也善于导演,还善于登台表演,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他先后编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包括话剧、眉户、秦腔、小品、独角戏等,这些剧本讲品位,重艺德,知荣辱,促和谐,启心智,领风尚。剧中的主人公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士兵,更有英雄模范人物。他秉承本土文化价值,牢筑祖国精神根基,努力使剧目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有机统一。他组织的演出经常深入基层,为大众演出,还多次参加省、地、县的会演和节庆演出,多次获奖。至今,他对一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如数家珍,能一一道来,在一些公众场合,他高兴起来时,还为大家现场表演当年脍炙人口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和《十二把镰刀》等,人们都夸他是深受欢迎的“民间艺人”。
他是诗人。他的人生充满激情,富有诗人气质,他反应灵敏,往往触景生情,诗意大发,有时还当场能吟出精美诗篇。初步统计已有诗作达600余首,有的见诸报刊,有的流传民间。他的诗,有古体诗,有现代诗,另外,还创作了不少楹联。这些诗、联不论在诗意上、语言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力求新颖、新鲜,给人以韵味,以美感。这些作品,有对故乡的怀念,有对亲人的眷恋,有对长者的祝愿,有对后辈的期盼,有对学生茁壮成长的点赞,有对同事建功立业的称道,还有对逝者的哀悼。整个作品有诗心,有诗性,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他一直保持诗心不泯,愈老诗心愈炽。每到节假日或喜庆活动,他都填词赋诗,在微信群里传递。他的早期诗作已编入《诗情墨趣》《书棂画屝》《鸿爪夕明》等书发行,近期诗作将会在不久的日子里汇编成册出版,人称他是激情燃烧的诗人。
他是书人。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人,他对中华文化瑰宝——书法极为爱好,从小就练,从未中断,他习帖名家,多有创新,力求紧凑,大方,得体,美观。在结构上,注重平中寓奇,在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在用笔上,注重刚柔相济,形成了既能体现自我个性,又具备了审美要求的艺术风格。他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别人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他的书法作品,学子们亲切地称呼这是张体。二十多年来,他书赠亲朋好友和书法爱好者达1000多幅,靖远城乡的住宅内,随处都可看到他的墨宝,他的部分书画作品已收入书中,早在十年前出版,大量书法作品或将在近期问世。
他还把书法收藏当做一项文化活动来对待,收藏的作品不仅数量可观且有很高品位。有的是名人书法,有的是书法名人的,计达五百余件。为了弘扬书法文化,他已在甘谷、靖远、平川、白银和兰州举办了六次“张克让书法收藏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另外,他还是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几十年来,不论是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还是作时事形势报告,不论是讲解古典文学知识,还是介绍本人教学工作经验,都能紧密联系实际,引经据典,讲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妙趣横生,神采飞扬,赢得掌声一片。
他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他性格开朗,热爱生活,喜欢与人交往,与历届学生保持着密切关系,人脉很广,文友众多。他经常出现在论坛、画展和师生联谊的活动中。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生气,就有欢乐。他生活得很充实,人生的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沿着张老师的人生行踪漫步,进入他的人生八个驿站观赏,不难发现,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神佑教养品自高”这两句话的含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教育,为国育才的崇高理想;“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读书习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远大眼界;“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坚强毅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攀登气势;“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容乃大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以恩报怨的博大胸襟;以德为先,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慈善心肠;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之心;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快速节奏;“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的务实行动;一心为民,报效国家的公仆情怀;笑看风云,自强不息的强者风范。这些都是人们值得认真学习的。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一看,才清楚地发现,在张克让老师人生的八个驿站中,有三个是在甘谷,有两个是在靖远(32年),有三个是在兰州(31年),始终没有离开这三个地方,故他称甘谷是他的第一故乡,靖远是他的第二故乡,兰州是他的第三故乡。同时,这三个故乡,一个在渭河边,两个在黄河边,他一直在两条母亲河边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他把自传的书名取了两条河名的首字,定位《渭黄春秋》。还由于三个故乡,八个驿站均在大像山,乌兰山和皋兰山下,所以人们说,自传是渭河与黄河协奏曲,是大像山、乌兰山和皋兰山的交响乐,也是土桥村,土桥小学,甘谷中学,西北师院,靖远一中,靖远师范,省教育学院和雁滩这八个驿站的连续剧。
值张克让老师的自传《渭黄春秋》发行之际,我们礼赞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也期冀他开启新的起点,打造人生新的篇章,向着黄发、鮐背九十大寿,向着期颐百岁,向着诗和远方走去。
是为序。
学生 张生贤
(甘肃省林业厅原副厅长)
序二
张克让老师是靖远乃至陇中知名度极高的名师,坎坷的人生,传奇的经历,博大的襟怀,丰厚的学养,在靖远,在甘肃,在他的学子中至今传为美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古今。而最为人们钦佩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一日为师,终身有爱,自始至终的关怀,五六十年如一日的关注,只要是你进入了张老师的视线,就永远不会有盲区,在校时的抚肩携腕,工作中的关注奖掖,生活上的鼓励促进,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在这本《渭黄春秋》中可见一斑。
知行合一,有教无类;修治省三,见贤思齐——这是这本书里字里行间闪现的主题。善良和纯洁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也是张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写照。
爱对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无数教育家都以各自的角度解剖过,分析过,描述过。如夏丏尊先生形容教育里的爱,就像池塘里的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为作家的列夫·托尔斯泰也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我想,无论爱事业、爱学生、还是既爱事业又爱学生,对于教育来说,爱就是火焰。缺少爱的教育,有再多的知识,也只像星光一样璀璨却遥远,无法像火焰一样温暖人。
记得著名作家冰心先生曾云:“有爱便有了一切。”一个老师,只有对学生的慈爱,才会有和而不同的谐趣;只有对社会的善良,才会有止于至善的追求。爱生如子,有教无类。离开了慈爱,离开了善良,就不会有教育,更不会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
这些都是我读《渭黄春秋》最深的感受。从这一点来看《渭黄春秋》不失为一本成功的自传,不失为一本给人以启迪的镜鉴。自太史公司马迁创纪传体,将天子以至庶人的重要言行分门别类加以记录,纪传体有二千年的历史,而自传却是非常贫乏。就 近代而言,“自传”更是稀少得可怜。即以梁启超《三十自述》,胡适《四十自述》,以至黎东方《平凡的我》而言,更反映出一种可悲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记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传记由散文的附庸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传记作为文史兼容、“诗”“史”合一的文体,呈现出比其它文学品种更为生气勃勃的前景。
《渭黄春秋》正是这种情景下出现的一本自传。作者不仅有着历史学家的严谨,而且有着诗人的激情和作家的技巧。作者除了从注重文学艺术中借鉴吸取了许多表现手法,如小说的细节刻画,心理描写,散文的抒情联想,诗歌的意境创造,电影的剪辑手法等等外,还突出表现在结构安排,技巧和形式,写法上突破了一般传记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的结构,以时间的推移为经,以地点的转换为纬,宏观把握,通盘筹划,设置间架,突出主题,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两河”“八站”的传主史事,借传主命运沉浮折射历史,复活人物,深沉而严峻,生动而多姿,富有启迪和教育意义。必将有益于来者,俾而鉴之,以光以昌。
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所收获。
圣人云,开卷有益。还望读者诸君鉴评吧。
是为序。
学生:高财庭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日于白银中虑堂

后记
出于“老牛已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动机与目的,从去年荷月开始,我就动手写我的《自传》。历时一年多时间,总算完成了我的宿愿。八秩晋二之戊戌年菊月,终于给自己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交代和慰藉。
我写《自传》不外乎是想让广大亲友学生及所有后昆了解一下我这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去过哪些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哪些事情做得对,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是得,哪些是失,哪些应当发扬光大,哪些应当吸取教训。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这样写《自传》,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事无巨细,不分主次,沓三垒四,啰嗦无趣,但我认为把我一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所撰所书,“完全彻底”,留于后世,也不是坏事,我自己也就心安理得了。
关于该书的书名,曾有不少人有过不少提议,什么《苦乐人生》《蹉跎岁月》《桃李情》《渭黄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最后还是我一锤定音,取名为《渭黄春秋》。渭,指渭水,代指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第一故乡甘谷;黄,指黄河,代指我大落大起、冠上加冠的我工作过的第二故乡靖远和兰州。春秋,不言而喻,是指我酸甜苦辣、顺苦荣乐的一生经历。再加个副标题“顺苦荣乐回忆录”,就非常完整了。堪称文题相符、‘白璧无瑕’了。
该书的‘序’和书名题写,我这次不准备请领导和书法名家,全请我的学生来完成。序请省林业厅原副厅长张生贤和现任白银报社社长高财庭来撰写,书名请中书协会员、兰州画院书记胡云鸿来书写。封面设计请中美协会员、兰州画院原院长韦博文来完成。奖照题字请兰州文理学院宣传部长赵学森书写,章目题字请中书协会员李维君来完成。他们五人,全是我的学生,有求必应,按期完成,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向他们五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想说的话很多,需要感谢的人也不少。为了“节约”,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请大家海涵!
张克让
2020年6月12日于兰州大雁滩蕴真斋

简 介
张克让,甘肃甘谷人,1955年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分配到甘肃省靖远一中任教达31年,工作期间长期担任班主任,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20余篇,出外讲学30多次。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当选为甘肃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甘肃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常务理事。1984年任该校校长,198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8年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1990年调任靖远师范学校校长,1991年调甘肃教育学院(现甘肃联合大学)任副院长。1997年退休,被聘任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出版教育专著《滋兰树蕙录》,1998年该书荣获第五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特等奖,1999年又获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