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从絶不放弃到掌声响起
杨紫英
我因为右膝盖不好,50多岁起就为退化性关节炎所苦,不仅行动不便连走路都辛苦,更别说想去旅游了。因为膝关节的软骨日渐磨损,在过往的二十年间看了无数个骨科医师,从早期的吃不含类固醇的消炎止痛药、做复健到开过两次关节镜手术、注射能帮助长出小软骨的PRP针剂及注射有润滑关节腔作用以减轻痛楚的玻尿酸,大概能够改善腿痛的方法都试过了,甚至每天花钱去推拿按摩,努力做运动,每晚睡觉前都要泡脚,擦活络油以促进血液循环。由于二只腿肿胀疼痛,还得劳驾请先生王兄按摩,以减轻全身的痛楚。每晚按摩时,虽然先生已軽轻的按摩,但是我还是痛得直叫「拜托轻ㄧ点!轻ㄧ点!」,这些年来受的苦,真的是无以言谕。由于退化性关节炎已来到最严重的第三期,除了靠拄杖而行,晚上经常因全身疼痛从睡梦中哭醒。止痛药(希乐葆)更是连吃五年,连一天都没法中断,否则当天就全身酸痛,连下床走动都有问题。医生说只有换人工膝関节一途,但因为听了有许多人做完手术后,仍然有疼痛难行的例子,所以治疗又有一奌踌躇不前。
最近陆续在媒体上看到,介绍台北荣民总医院陈威明副院长,治疗关节重建的新闻。他已经行医卅多年,完成二万七千多例骨科手术。是台湾自2001年首位用微创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医生,至今已有一万六千多个成功的病例,而且微创手术,伤口小复原快,开完刀四天就可以回家了,当我看到这些消息,我不禁砰然心动,研究了许久,决定找陈副院长来诊治,当然内心更期盼自己这次能找对医生,早日脱离苦海。
由于听说副院长的号很难挂,2018年初,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先生一早大约5点多便去排队挂号,顺利的等到下午,见到这 位1962年出生,台北荣民总医院陈威明副院长,拥有一头象征智慧华发的陈威明医生。当他检视过我的双足及相关资料后,向我说明:目前右足软骨已磨损怠尽,已是退化性关节炎末期,只有换人工关节一途。而且左足也已退化到第二期,今后要好好保健,否则预估三年后我们又会再见面,要処理这只左足。
听到这个有如睛天霹雳的名医诊断,不禁使我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位胖太太坐在电动轮椅上的影像,难道我将来会像是这个老太太吗?对于很在意形象的我真不敢相信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我的腿部健康已经这么差了。副院长见我满面愁容的低头不语,他立刻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放心啦!大姐,这是微创手术只要半身麻醉,半小时即可做完。伤口小(约十公分),软组织破坯少,复原也快。开刀完后,第二天下床走路,第三天练习爬楼梯,第四天就可出院。」他还很幽默的説:「到那时你就可以去跳舞了!」我听了这句话,才安心的送给他一个充满信任的笑容!
他又提到用健保给付的材料就够了,因在正常使用下,95%的病人应可维持10至15年,不必多花钱另买较贵的人工关节中的垫片。但我忧虑自己因爱打太极,有许多深蹲的动作,再加上我比较胖,如果10多年后又需要重新再做置换手术,那时我可能已是80多岁的人,开刀的风险必然增大,因此我强烈要求愿意自费换一个高密度耐磨聚乙烯垫片,陈副院长说:其实磨损这问题,是和医师手术关节置放位置是否正确,以及病人体质、术后复健等因素关连最密切。但他为了免除我的忧虑才同意我的要求。又因为我有凝血的问题,手术改为全身麻醉,并且安排要等待七个月后才能开刀,但是由于他医术精湛,要请他开刀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病人都选择静候,并趋之若鹜。
在等待做手术的这大半年中,我看了许多介绍有关陈医生的资料。原来他不只是一位做关节重建(换膝盖及髋关节)的专家,同时也是治疗骨肉癌的名医。台湾所有这类病人有六成以上是在由他领军的团队所医疗好的。他曾经创下世界纪录,将一位女孩捐出的上臂成功的装在一个小男孩的下肢,真是了不起!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从2004年起已成功的完成四千多个病例。
絶不放弃

由于骨肉癌的患者,好发于儿童期,陈副院长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対待他们,只要有机会让孩子们站起来,即使存活率不到5%,他都戮力以赴,细心的去做复杂且风险度大的切除癌病肿瘤手术。対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絶不放弃」。他在那些病童的心中,是位亲切的「陈爸爸」。有一位叫「阿布」的女病童说:「医生可以选择病人,但爸爸是絶対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这位在骨盆腔内长有一个很大骨肉癌的病童来找副院长,他说:「这个手术的成功率不到8%,而且也只有我能帮你开。」果然这个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荣总的93病房,住的都是这些病童,副院长虽忙,护理长説,不管是在一大早上班或是深夜十时,在「九三」都会看到他的身影。在那儿看不到孩童的哭泣,虽然他们要面対做治疗癌症的手术、化疗等的痛苦,却只有充满正能量的彼此互相打气与鼓励。副院长也不忘与孩童们以右拳相抵,象佂「过电」帮他们补充能量,勇敢的継续面对病魔。最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些被「陈爸爸」视为宝贝的孩子们,也有好几个考上医学院,也有的已当上医生了。
掌声响起

2018年8月8日,副院长也为我成功的完成了置换右膝人工关节的微创手术,终结了我拄杖而行的痛苦日子。记得开完刀第二天他来查房时,还扶我教我如何把重心平稳的放在两只脚上走路。第三天的查房时间,竟然是晚上十点都过了。原来他刚从开刀房忙完了,才能过来查房。看他虽然已忙了一天,但仍然精神奕奕的来看我们,我想称他为「无敌鉄金钢」一点也不为过。
出院后第四天我便和朋友一起去金瓜石踏青,当大家看到我稳健的踏出步伐,优雅的有如走在伸展台上的模特儿般,每个人都対陈副院长的精湛医术,竖起了大姆指。
当术後五周回医院做最後一次复诊时,因为副院长临时要开重要会议,在诊间门口打出要延至五时才能应诊的灯号。陈医师一周才有一次门诊,所有病人都静静地在等待。由於副院长很少有因开会而影响了看诊,当五点刚过,护理师召唤每一个病人进去诊间,发送一个医生致赠的黄金牛角面包,请大家再稍候片刻。在等待中,我忽然听到侯诊区爆出一阵如雷的掌声,我非常讶异地抬头一看,原来是陈副院长正三步并作两步的匆匆要进入诊间,准备给病人看病,同时他还频频対病人点头致意!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原来副院长是这么一位得人爱戴与备受肯定的医生。
当轮到我看诊时,当他看完x光片后,把我的右足前后左右各个角度转了一下,很高兴的说,「手术成功,100分。」同时他还拿了一张便条纸,在上面盖上他的职章交给我:「回家多练习走路,二年后你再带这便条纸挂号,我们再见!」我真的非常感谢他的高超医术,让我离苦得乐。临走前,他还很贴心的说:「请代问侯家人好!」他如此的平易近人且谦冲为怌更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看过陈副院长対采访他的媒体説,他喜欢当医生,因为可以直接救人,让人们「离苦得乐」,而且帮助许多人,让他们一辈子健康,他也从救人体会到人生快乐的意义。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遇到这位抱着「将心比心」的精神,也就是説:「以对待自己亲人的医疗方式,対待所有的病人」,视病犹亲的医生。我在他的精良医术下,终于又能够重新站起来,而且健步如飞,且行万步令人难以置信,今后我也可到世界各地游玩,我要把失去的二十年快乐找回来,好好享受彩色绚烂的余生。这一切都要感谢恩同再造的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副院长陈威明医师。

繁體中文:
從絶不放棄到掌聲響起
楊紫英
我因為右膝蓋不好,50多歲起就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不僅行動不便連走路都辛苦,更別說想去旅遊了。因為膝関節的軟骨日漸磨損,在過往的二十年間看了無數個骨科醫師,從早期的吃不含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做復健到開過兩次関節鏡手術、注射能幫助長出小軟骨的PRP針剤及注射有潤滑関節腔作用以減輕痛楚的玻尿酸,大概能夠改善腿痛的方法都試過了,甚至每天花錢去推拿按摩,努力做運動,每晚睡覺前都要泡腳,擦活絡油以促進血液循環。由於二隻腿腫脹疼痛,還得勞駕請先生王兄按摩,以減輕全身的痛楚。每晚按摩時,雖然先生已軽輕的按摩,但是我還是痛得直叫「拜託輕ㄧ點!輕ㄧ點!」,這些年來受的苦,真的是無以言諭。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已來到最嚴重的第三期,除了靠拄杖而行,晚上經常因全身疼痛從睡夢中哭醒。止痛藥(希樂葆)更是連吃五年,連一天都沒法中斷,否則當天就全身酸痛,連下床走動都有問題。醫生說只有換人工膝関節一途,但因為聽了有許多人做完手術後,仍然有疼痛難行的例子,所以治療又有一奌躊躇不前。
最近陸續在媒體上看到,介紹台北榮民總醫院陳威明副院長,治療関節重建的新聞。他已經行醫卅多年,完成二萬七千多例骨科手術。是台灣自2001年首位用微創做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醫生,至今已有一萬六千多個成功的病例,而且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開完刀四天就可以回家了,當我看到這些消息,我不禁砰然心動,研究了許久,決定找陳副院長來診治,當然內心更期盼自己這次能找對醫生,早日脫離苦海。
由於聽說副院長的號很難掛,2018年初,在一個寒冬的早晨,先生一早大約5點多便去排隊掛號,順利的等到下午,見到這 位1962年出生,台北榮民總醫院陳威明副院長,擁有一頭象徵智慧華髮的陳威明醫生。當他檢視過我的雙足及相関資料後,向我說明:目前右足軟骨已磨損怠盡,已是退化性関節炎末期,只有換人工關節一途。而且左足也已退化到第二期,今後要好好保健,否則預估三年後我們又會再見面,要処理這隻左足。
聽到這個有如睛天霹靂的名醫診斷,不禁使我在腦海裏浮現出一位胖太太坐在電動輪椅上的影像,難道我將來會像是這個老太太嗎?対於很在意形象的我真不敢相信也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我的腿部健康已經這麼差了。副院長見我滿面愁容的低頭不語,他立刻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說:「放心啦!大姐,這是微創手術只要半身麻醉,半小時即可做完。傷口小(約十公分),軟組織破坯少,復原也快。開刀完後,第二天下床走路,第三天練習爬樓梯,第四天就可出院。」他還很幽默的説:「到那時妳就可以去跳舞了!」我聽了這句話,才安心的送給他一個充滿信任的笑容!
他又提到用健保給付的材料就夠了,因在正常使用下,95%的病人應可維持10至15年,不必多花錢另買較貴的人工関節中的墊片。但我憂慮自己因愛打太極,有許多深蹲的動作,再加上我比較胖,如果10多年後又需要重新再做置換手術,那時我可能已是80多歲的人,開刀的風險必然增大,因此我強烈要求願意自費換一個高密度耐磨聚乙烯墊片,陳副院長說:其實磨損這問題,是和醫師手術關節置放位置是否正確,以及病人體質、術後復健等因素關連最密切。但他為了免除我的憂慮才同意我的要求。又因為我有凝血的問題,手術改為全身麻醉,並且安排要等待七個月後才能開刀,但是由於他醫術精湛,要請他開刀的病人實在是太多了!病人都選擇靜候,並駆之若鶩。
在等待做手術的這大半年中,我看了許多介紹有関陳醫生的資料。原來他不只是一位做関節重建(換膝蓋及髖關節)的專家,同時也是治療骨肉癌的名醫。台灣所有這類病人有六成以上是在由他領軍的團隊所醫療好的。他曾經創下世界紀錄,將一位女孩捐出的上臂成功的裝在一個小男孩的下肢,真是了不起!至於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從2004年起已成功的完成四千多個病例。
絶不放棄
由於骨肉癌的患者,好發於兒童期,陳副院長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対待他們,只要有機會讓孩子們站起來,即使存活率不到5%,他都戮力以赴,細心的去做複雜且風險度大的切除癌病腫瘤手術。対病人只要有一綫希望,他「絶不放棄」。他在那些病童的心中,是位親切的「陳爸爸」。有一位叫「阿布」的女病童說:「醫生可以選擇病人,但爸爸是絶対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這位在骨盆腔內長有一個很大骨肉癌的病童來找副院長,他說:「這個手術的成功率不到8%,而且也只有我能幫妳開。」果然這個又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在榮縂的93病房,住的都是這些病童,副院長雖忙,?理長説,不管是在一大早上班或是深夜十時,在「九三」都會看到他的身影。在那兒看不到孩童的哭泣,雖然他們要面対做治療癌症的手術、化療等的痛苦,卻只有充滿正能量的彼此互相打氣與鼓勵。副院長也不忘與孩童們以右拳相抵,象徵「過電」幫他們補充能量,勇敢的継續面對病魔 。最令人感動的是在這些被「陳爸爸」視為寶貝的孩子們,也有好幾個考上醫學院,也有的已當上醫生了。
掌聲響起
2018年8月8日,副院長也為我成功的完成了置換右膝人工關節的微創手術,終結了我拄杖而行的痛苦日子。記得開完刀第二天他來查房時,還扶我教我如何把重心平穩的放在兩隻腳上走路。第三天的查房時間,竟然是晚上十點都過了。原來他剛從開刀房忙完了,才能過來查房。看他雖然已忙了一天,但仍然精神奕奕的來看我們,我想稱他為「無敵鉄金鋼」一點也不為過。
出院後第四天我便和朋友一起去金瓜石踏青,當大家看到我穩健的踏出步伐,優雅的有如走在伸展台上的模特兒般,每個人都対陳副院長的精湛醫術,竪起了大姆指。
當術後五週回醫院做最後一次複診時,因為副院長臨時要開重要會議,在診間門口打出要延至五時才能應診的燈號。陳醫師一周才有一次門診,所有病人都靜靜地在等待。由於副院長很少有因開會而影響了看診,當五點剛過,護理師召喚每一個病人進去診間,發送一個醫生致贈的黃金牛角麵包,請大家再稍候片刻。在等待中,我忽然聽到侯診區爆出一陣如雷的掌聲,我非常訝異地抬頭一看,原來是陳副院長正三步併作兩步的匆匆要進入診間,準備給病人看病,同時他還頻頻対病人奌頭致意!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感動的一幕。 原來副院長是這麼一位得人愛戴與備受肯定的醫生。
當輪到我看診時,當他看完x光片後,把我的右足前後左右各個角度転了一下,很高興的說,「手術成功,100分。」同時他還拿了一張便條紙,在上面蓋上他的職章交給我:「回家多練習走路,二年後你再帶這便條紙掛號,我們再見!」我真的非常感謝他的高超醫術,讓我離苦得樂。臨走前,他還很貼心的說:「請代問侯家人好!」他如此的平易近人且謙冲為怌更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看過陳副院長対採訪他的媒體説,他喜歡當醫生,因為可以直接救人,讓人們「離苦得樂」,而且幫助許多人,讓他們一輩子健康,他也從救人體會到人生快樂的意義。我也很慶幸自己能夠遇到這位抱着「將心比心」的精神,也就是説:「以対待自己親人的醫療方式,対待所有的病人」,視病猶親的醫生。我在他的精良醫術下,終於又能夠重新站起來,而且健步如飛,且行萬步令人難以置信,今後我也可到世界各地遊玩,我要把失去的二十年快樂找回來,好好享受彩色絢爛的餘生。這一切都要感謝恩同再造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副院長陳威明醫師。

陈威明医生




作者简介:

杨紫英,《闽南原创文学社》副社长,《中国远山文学》和《闽南原创文学》特约作家。
1949年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曾由校方推荐获“台南市十大优秀青年”奖。2011年移居美国,第二年開始習作。作品長期在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华人》及台灣《讲义杂志》等报刊、杂志刊登。其散文作品《爸爸,我爱您》和《妈妈的手》在大陆首屆《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中分別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其散文作品《我的求学生涯》获《神州文学家园》首届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奬;散文《才德兼备的妈妈》获全国《精典杯》大賽二等奖,散文作品《婆婆的心愿》获《中华保灵杯》孝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与其堂兄蔚青合著出版文集《生命与爱的传承》。散文作品常見《微文美刊》、《中国远山文学网》、《渤海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