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永远的思念
作者:何桂荣
通往外婆墓园是一条幽静的小路。路边杂草丛生,平日这里除了干活的庄稼人,很少有人来往。随着清明节临近,前来扫墓、祭祀者络绎不绝。
四月的早晨透着丝丝凉意,路旁的树木还披露带水,我和三舅、四舅、小舅及表哥、表弟一行按照家乡的习俗,捧着鲜花纸钱及老人家平时喜欢吃的果品,已早早的来到外公外婆坟前。外婆墓碑是用大理石做的,上面金色的碑文:刘公鞠氏小龙永垂不朽!在春日的阳光下照得闪闪发光。外婆墓地面向朝南,紧挨一条小河,河边四周长满了白玉兰,与盛开的迎春花交相辉映。坟旁几棵参天松柏,傲然挺立,让人肃然起敬。
清光绪三十年,外婆出身在镇上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受祖父母的影响,外婆自幼厚道善良,做人本份,养成了后来与人和睦相处的高贵品质。民国十四年,经人介绍与九家尖村一个憨厚的年青小伙大刘成亲(由于外公生性谦和、诙谐,村里人尊称大牛)。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因外公常年给地主家做长工,外婆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七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她省吃俭用,一套深蓝色粗布棉袄补了又穿,穿了又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父亲在回忆外婆时经常告诉我:解放战争前夕迫于生计,外婆曾一度随外公带着家里老小漂洋过海,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十六铺码头,那时外婆起早摸黑仅靠捡破烂、卖玉兰花养家糊口,晚上一家人挤在一个不足二平方米的船仓里。在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外婆受尽了煎熬,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外婆偿尽了世态炎凉。直至解放战争爆发,外婆迫不得已又回到了故乡苏北农村,离开了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这个家,为了家里孩子能过上幸福生活,外婆倾尽了自已毕生的心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我读高中的那段日子,她老人家虽已七十多岁高龄,因我母亲早年英逝,所以我这个外孙儿也成了她心里唯一的牵挂。为了照顾我,外婆甚至放弃了上海舅舅、舅妈把她接到上海安度晚年的计划。每次放假从镇上学校回来,村边的马路旁远远就能看到外婆默默等待我的身影,每次回来总能吃上外婆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蛋炒饭和那又香又甜的南瓜饼,总能吃上外婆门前亲自栽种的无花果、水蜜桃……儿行千里母担忧,本可享受天伦之乐的她,总是把子女冷暖饱饿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宁愿自已受苦受累,体现了一个伟大母亲老人宽广无边的胸怀。
七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外婆终因一场大病走完了她人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