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壁画 今朝生辉
——马毅敏古代壁画“宣纸摄影”作品赏析
展开一沓沓装裱精美的中国宣纸,面对这样一幅幅遥远而又近切,古朴而又新鲜,神秘而又亲和的古代壁画“宣纸摄影”作品,我顿悟到一句著名的美学格言“美是难的”。当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孟伟哉看到这些古色古香的画卷,欣然挥笔题词——千年壁画,今朝生辉。
我的同事好友新华社摄影记者马毅敏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我们太熟悉他的人突然觉得有些陌生:老马是那种有奇思妙想,并能以意志和才华把它们催生成为“艺术奇葩”的摄影家。
他花了整整15年,在有着“全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的山西省苦心“寻宝”,终于将散存在山西省各地古代寺观古墓之内的壁画精品隆重地“请”出幽深的石穴、殿堂!远至距今1600多年的北齐,最近也在清代乾隆二年。
懂行的人深知,这是一件难事,困难在于:一是壁画深藏古墓穴室,高挂寺观顶壁,偏居人迹罕至难至之处,要平视拍摄是何等难事,但马毅敏不辞千辛万苦做到了用纯水平视角拍摄,保持了原作的透视关系。二是壁画拍入镜头,怎样再从镜头中走出来?我见过两种形式,一是将壁画还原成各种各样的像纸;二是将壁画通过数码技术还原在新闻纸或其他印刷品。
把古代壁画的摄影作品再现于中国传统书画载体——宣纸之上,马毅敏应该是国内第一人。这种大胆的尝试让同行叹服。将先进精准的数码摄影艺术,与宣纸作品含蓄隽永、魅力久远的品格相嫁接,让逝去千百年原创者的灵气又倾泻在方尺画卷,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再现作品:内容是历史的、中国的,形式是传统的、民族的,就像百年陈酿非要装回古董瓶才算“原汁原味,天衣无缝”。
艺术发展有一个重要规律: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的发展滞后于内容的发展!多少汹涌激荡的艺术灵感,常常因为找不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灵光一现无影无踪;艺术历程上“旧瓶纳新酒”是个普遍而无奈的缺憾!正是这种缺憾召唤着多少天才的艺术家传世累代地艰苦探索。最直观的一个例子:诗经到楚辞,五言到七言,古文到白话,历史整整走了几千年。因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尤其难能可贵,在美学领域具有革命意义。
我还说不清马毅敏的这一创新究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要交给实践和艺术本身评说。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有一种直觉:马毅敏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给古代壁画艺术找回了灵感飞翔的翅膀,他做的事情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创新的范畴,所以我称赞是“创举”。
中国古代壁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品,要将它们进行艺术再现,是极具挑战性的。纯粹摄影艺术者的审美视觉,追求构图、色彩的视觉“唯美”,容易丧失原作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气息;纯粹文物工作者的审美视觉,追求历史文化原态的逼真再现,容易走向机械、刻板,视“美”不见。
马毅敏是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既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修养,又有深厚的摄影专业艺术功底,他的创作视角和表现形式做到了美与史的结合,画与文的融合。这是一种全息、全景式的“艺术讲述”。他把古代壁画精品拍进镜头时就进行了大胆取舍和裁剪,不拘原作的窠臼,将寺观壁画的世俗与天界、现实与想象、历史与宗教巧妙分开,浑然不觉,自成主题,尽显世俗人间的市井风貌、人情伦理和社会景象。
法国美学大师丹纳在他的巨著《艺术哲学》中说:“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马毅敏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勤奋跋涉的人。
新华社记者 王炤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