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仪式,铿锵有力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不平凡的202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将浓墨重写。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各族人民,顶住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全方位打压,奏出一曲曲胜利的凯歌。岁末年初,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并向全国蔓延,全国人民听党指挥,众志成城,夺取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国阻击战的实质性胜利。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时,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第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 ,成为世界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之际,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组网完成,服务全球,7月23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飞向火星。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中华民族子孙无不为之骄傲。
纵观中国的航天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艰辛拼搏、发展创新、追求卓越的道路,是科技强国强军之路。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乐曲 翱翔太空
1970年4月24日,随着雄壮的《东方红》乐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唱响神州大地,我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遨游天际。彼时彼刻,周绪银和战友们正在四川汶川映秀湾水电站建设施工,听到机关、工地广播播出那气吞山河、划破苍穹的喜讯,大家同全国人民一起欢欣鼓舞,深感自豪。

▲历史瞬间,闪耀世界的中国星——东方红一号
新中国成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大棒威慑,国内经济、工业、科技百废待兴,而毛泽东主席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指挥赢得立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后,下决心要搞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早在1955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弹事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会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3人小组,负责原子能发展的领导工作。1956年3月14日,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重大决策。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在党中央、毛主席英明领导下,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开始,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难忘的中国之声
从1955年1月中央决策到1970年4月仅仅16年时间,我国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和相关各条战线广大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创新国之重器的新篇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50年后的今天,依然运行在环绕地球轨道,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性跨越的不朽丰碑。
▲嫦娥进入奔月轨道
嫦娥奔月 梦想成真
中国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这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太空梦想。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奔月,绕月探测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从最初1991年中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到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正式实施,中国绕月探测走过了十多年的攻坚克难历程,绘出了嫦娥卫星“绕月”、“落月”、“月面采样返回”、“着陆月球背面”的辉煌篇章。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标志着中国成为美国和苏联后全球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全面转入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新阶段。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24秒,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开展就位探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00多次探测器,但还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在月球背面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身影,成为“惊天一落”。

中国载人航天
放飞神舟 载人航天
情注航天,领航神舟。从“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到“863”计划描绘中国高科技发展蓝图,从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到载人航天工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都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引领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发展。
苏联和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突破并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之后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垄断,这足以证明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技术的最高技术之一。而中国在党中央领导指挥下,载人航天领域的发展效率之高,亦是惊人。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行发射升空,次日凌晨3点41分回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此后,中国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中国打破苏美垄断,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首次承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进行多天的航天飞行。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承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成功进行出舱太空行走。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升空,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首次载人实行交会对接任务,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宇航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6月11日17时,神舟十号搭载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女)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升空,实现一个重大突破:在太空创纪录生活工作了33天后,于11月18日顺利返回着陆。
2017年4月20日,我国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而且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9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以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功成身退,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中国以极低的成本、最高效率地利用有限任务次数,完成了天宫空间站建站的全部准备,为在未来的2022年左右完成我国大型半永久性的太空空间站 “天宫”做好了准备。这确实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奇迹。

▲北斗导航系统已覆盖“一带一路”多国
抬头望北斗 导航全世界
天上的七星北斗,自古就为人们指引方向。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技术,它也成为人类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科技产物之一。而今人类发展到了航天时代,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却让美国GPS系统占据先机。但GPS本质上是个军用系统,可随时对指定用户关停。我国为世界大国,必须发展独立自主卫星导航系统。
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上世纪末起,我国开始攻坚这一航天核心技术,经历20多年发展,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7月31日建成开通,服务全球。“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成为真切的现实。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时,美国GPS已完成全球组网。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走向复兴的企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国相继发射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一号系统建成,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12年10月25日,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星座部署完成,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2015年8月,两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首次建立起星间链路,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这一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首次发射;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到2020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以月均发射1颗星的速度成功,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从国内到亚太再到全球,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发展实现的“三步走”方案,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精度,走出了自主创新的北斗之路,也为世界卫星导航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这些北斗“吉星”高高地驻守在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天疆,照耀着这片蓝色星球。北斗导航卫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中国的北斗可以自豪向世界宣布:“我们是世界的北斗,更是一流的北斗!”
中国北斗翱翔星空,服务惠及全球,造福人类。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到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飞向苍穹 超越追星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由最强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星,这颗赤色星球,古往今来都充盈着迷人色彩。它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一共仅有23次,成功率约53%。这次,我们中国来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全新的里程碑,要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
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 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其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2016年1月11日,我国正式批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7月23日发射总重量达5吨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离地球要飞行超过4亿公里,预计明年2月份最终抵达火星并开展科学探测任务,探测将实行轨道器加火星车的联合探测方式。还计划在2030年实现火星的采样返回。

如今,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使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实现了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抚今追昔,中国航天沉甸甸的高科技“成绩单”来之不易。从1955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发展原子弹事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至今,短短56年时间,实现了“两弹一星”,深空探月,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奔向火星。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一次次辉煌高科技成果实现,凝聚着一代代科学工作者、科学家的无数心血,凝聚着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谱写了中华民族创新国之重器的新篇章。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航天高科技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推进了国防现代化强军事业。科技战线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更是激励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机遇,又面临严重挑战,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道路,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作者简介:

周绪银‖原基建工程兵指挥部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原总政治部干部部老干部局副局长。
供稿: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
编辑:余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