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昌先生《感事》诗浅析
作者:唐風 〔紐約〕
江边花结蕊,城上雪犹寒。
不见南来燕,春心尚未安。
这是朱绍昌先生的《感事》五绝。我是千禧年来美后,忘了从哪份刊物上读到的,当时的感觉是「珠光闪现,眼前一亮」,海外今时,也存此古乐府本色!
朱先生大名素少闻之,可能因他很早就旅美。后来从片断简历中略知:先生三十年代中期生于台山,青少年在香港接受教育,毕业于珠海书院。因家世书香,酷爱国学,在港入室著名诗人熊润桐教授绛帐,成为其高足。这首诗,应该是早年的作品,是一首感春怀人的抒情小调。
诗由江花起兴,托物寄意。镜头一开始直切到「江边花结蕊」上,以点明触发感事的时间地点,是在春风又绿、花儿含苞的江边。「花结蕊」给人以美的联想:春风舒柳眼,碧水映桃花。这是彩蝶穿花蜜蜂釆蜜的季节,这是情侣幽会踏青赏景的地方。「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往日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可是这个春天怎么啦?围城的外面已经春光明媚,而围城的城头上还有积雪未化,寒气逼人。这道围墙,是虚拟还是现实,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阻断了诗人触碰春天的脚步?这个「寒」字意象物。所指为何?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了。这两句鲜明反差的景语,作了宣染与铺垫,因为「凡是景语,也是情语」。
后两句笔锋一转,切入主题。燕子,有信的候鸟,春来冬去,这是常态。而诗人等待的燕子,是心中思慕的那个人的化身。读到这里,我想借用毛阿敏演绎的《燕归来》歌词:「聚然重逢疑是梦幻,泪眼相对庆幸生还。离别总思念 苦望穿秋水,香江啊,怕相见又盼相见!」不知能否反映作者的心境?但是今时今日,这只爱情鸟儿,为什么还没出现,妳可知道有个人在苦苦等待啊!从而使诗人因春景而触碰的心弦,因思念而积累的情感,隐隐约约的萌发一一春心,出现了焦灼、躁动与不安。随着结句最后二字,感情为之迸发,诗的主题意境,创作动机也和盘托出了。
「春心」二字,自唐人李商隐《无题》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出现后,这一富于暗示性语言,就成了无法抑止,不会泯灭,难以名状的 “象外之致”。李清照由于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笃深,即便短暂分离,也会激发绵绵愁绪:「暖雨清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巳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爱之挚情之真,余韵袅绕,不绝如缕。唐代诗人储嗣宗的《早春》诗:「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踟蹰历阳道,相思满南枝」。其状景摹物,细腻刻画与朱诗有某种程度的暗合,可谓异曲同工。
这首绝句,短短二十字,一目了然。虽没指实,但氤氲满纸,宛转达意,可见朱老先生当年也是个感情丰富风流潇洒的多情公子。这在他多年后的一首七律《长安春色》中也隐约可见:
东风浩荡动离愁,落落天涯三十秋。
忧患未悭词客泪,多情早白少年头。
美人消息思怀远,故国江山望不休。
闻道长安春色好,五洲游子尽回眸。
凭栏眺远啸傲河山,也可以写得如此绮错婉媚,蕴藉含蓄,别开生面。当然了,一个才情兼俱学养有素的诗人,写相思情爱题材,不一定要有具体对象。它可以是杜丽娘式的相思,也可以是柏拉图式的爱恋。关键在于意境的开掘,感情的抒发和语言的表达。此诗有沒有具体对象,你可以去问诗人自己。但他的创作技巧,是值得效法的。
《文心雕龙》中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是说兴托于草木鸟兽等形象物中,含义比较隐,比较婉约。初看不好理解,不易体会,但体会之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悠长回味。记得我多年前在纽约诗词研究班讲诗词比兴时,曾引过这首诗作范例,今日忆起写成拙文以供分享,并呈正于朱老及同仁诸君!
2020年庚子暮春于纽约






纽约唐风简介:
北美诗词家。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巴山网络书院导师,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巴黎五洲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喜探索辨微求古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