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时节读“秋雨”
酷夏暑气已去,心中的燥气亦渐渐随秋风而至而渐进平静。秋高气爽、朗日高照亦或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的日子里,对于我,最惬意的莫过是拿起几本书凭栏而读。最爱不释手的还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模糊的记忆里已经不知读过几回,每每读来都有新的发现,进而对余先生产生莫名的敬仰,依稀里他和他的那些文稿慢慢地向我走来。。。。。。
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为代表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屡屡在海内外华人阅读中掀起一次次的阅读狂潮,甚至地摊的书商卖的都是盗版书,就像我手上的这本,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没有哪一位散文家的创作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与反响。我们不禁要反问:余秋雨的散文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哪些贡献?他的散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他的散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哪些特殊贡献?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如此多的喜爱余秋雨散文的读者群体?同时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又有哪些局限?我想需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华散文的创作以及历史功用来探讨起源。
散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是与韵文、骈文相对的散行文体。从广义上说它包含小说、戏剧、历史、哲学、传记等一切无韵的文体样式;从狭义上说,它是与诗歌、赋等韵文相对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从先秦两汉的诸子散文,史传散文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的古文都属于这一文体范畴。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中央集权与文化管理制度的特殊需要,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沟通社会网络的纽带作用的文学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尽管三国时作为一时之君的曹丕的那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名言多少有些迂腐和不着边际,但“文以载道”这四个字却是可以视为我国文化的最简要概括,它肯定了中国古代所承载的教化作用,也表明了文学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在其中,在那个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散文”长期以来被赋予了作训垂范,载道明理的教化作用,成为统治者经天纬地事业中的工具。
东汉思想家王充特别反对那种“调墨弄笔”追求文学的形式主义,极力主张劝善惩恶的功利文学要求。晚明思想家顾炎武也格外推崇文学的实用功利价值。同时,像刘思勰、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曾巩、黄庭坚等古代著名文人对文学功利价值的论述,都表明我国古代长期以来对散文体用的自觉体认。晚明,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人性觉醒曙光再现,但散文的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出现根本转变的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以闲适散淡的趣意营造自己的作品,如我们初中阶段给学生讲得《阿长和三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与他的散文观念极似的周作人,他的《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都是自己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当然,启蒙与救亡仍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因为那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安康,风花雪月的和平年代,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朱光潜、沈从文、何其芳等一大批散文家在民族危亡关头,对散文观念矫正,已离人们远去,人们确实需要血与火的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其主要创作仍是为政治服务,为现实生活服务。“四人帮”粉碎后,中国当代散文呈现出一片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巴金的《随想录》,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我的小桃树》等作品有的透露出冲淡风格,有的鸿及空灵,有的淳朴秀美。而中国文坛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出现以及《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的狂销又将人们带入进了一个柳暗花明全新的阅读精神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正是当代散文陷入困难之时,他创作的文化散文开拓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他又以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良知的探究参与了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他直接继承了二十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先驱们创立的思想文化传统,读他的散文始终感觉一种磅礴大气,文采横溢,同时又超出有的人的所谓“游记集”被称为大散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阅读经历,一种新的关注政治与现实的途径,他将传统与文化作为重要叙述点应该是他的散文成功的巨大原因。同时他艺术上的积极营造和构思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那么他的散文的艺术他色有哪些呢?
一是联系历史创作,寻找隐藏于古迹中的文化意蕴,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读着他的书,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先生在断垣残壁亦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面前,一会儿静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又留,他惊叹、震撼、惋惜、叹息。他这样在《文化苦旅》中描述自己: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的伏在旅途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人们打听邮筒所在,把刚刚写下的东西寄走。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和历史情怀。他奔波大江南北,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处青山绿水的一片。他的他的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如他在甘肃敦煌写下的《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与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期盼。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中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欣情粗糙”。而在《山居笔记》中他触摸的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朝的兴衰为例,诠释了历代王朝兴旺中的辉煌与凄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某中程度的宿命,表述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是质朴的,比长城伟大,他造福千年,永久的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同时他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传统文人悲剧命运的展示,使人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 。
正是从传统与文化出发关注祖国和民族命运,使他的散文显得大气,充满张力,他在文化散文中精雕细刻,殚精竭虑,他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与文化,并试图通过传统与文化的剖析与反思来作用现实主义与政治。他创造性的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的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二是散文的戏剧性表现。余秋雨先生潜心研究戏剧理论几十年,所以他的文化散文中融会贯通的运用戏剧效果。其实他的《文化苦旅》成功在三个方面:低回伤感的历史氛围,散文创作中戏剧性表现以及典雅抒情的文字描写。他认为散文创作时“灵感的产生需要气场,文章中的气场就是情景”,因此他对情景的营造与追求是他散文的特色与追求的方向。他的散文创作方法与其说是文学创作,倒不如认为是他驾轻就熟的戏剧性编排。戏剧化的文学处理方法是他散文引起读者共鸣的根本原因。《道士塔》中余秋雨先生以历史记载为本,用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足够出八九十年前,王道士在进行怒不可恕的文化破坏工作时的细致动作和思想。选入出中国课本的《信客》略有改动,即可搬上舞台演出,可以说戏剧成就了他的文学。
三是篇幅巨大,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描写华丽典雅是他的散文的又一大特色。散文自古以来常被冠以小品文的别称,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篇幅都很大,少则三四千字,多则一万多字,他的散文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同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山水等无不入文,真正的达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境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而他的散文语言,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语言上华丽典雅,讲究韵律,给人一种震撼力和感染力。他在《莫高窟》中写道:“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色彩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近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是天国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艺术。佛教理仪已经被美的火焰蒸馏,留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他的犀利的熏陶”。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充分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抒情浓郁,既抒发了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赞美,也展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可以说他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中有哲理,抒情中有理性。
当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很多的艺术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他出名后,社会上很多学者或者非学者也有的对他的散文进行攻击与探讨,我想这并不妨碍广大的读者对他的散文的喜爱。诚然他有着较强的现实和政治的文学功利要求,也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重构和建设中来,更希望有广大的读者阅读并喜欢他的作品。还有就是他的许多作品一二再,再二三的使用某种手法,也会使作品走上僵化的老路,失去新鲜感,这是他的散文的某些缺憾。同时,人云亦云的评价一个当代散文大家也是无聊之举,品赏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必须在广泛阅读不同文章风格后才能形成。也有的说他的文章中常出现知识性错误,还有的说他的散文感情的矫饰和失真,甚至还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文革”说事,恶意攻击他。我常想研究戏剧理论并担任戏剧院长的余秋雨,放弃当官,选择写散文做为自己第二个生命领域并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注到散文创作中,他是有勇气的。余秋雨先生是位老师,是位传道释惑的合格老师;余秋雨先生是位学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余秋雨先生是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阅读经历,一种新的关注政治与现实的途径。人们愿意甚至毫不勉强的参与与作者一起思索祖国、民族、政治、传统与现实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与文化命题,这是他对祖国当代散文的重大贡献。这样的他的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如他在甘肃敦煌写下的《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与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期盼。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中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欣情粗糙”。而在《山居笔记》中他触摸的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朝的兴衰为例,诠释了历代王朝兴旺中的辉煌与凄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某中程度的宿命,表述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是质朴的,比长城伟大,他造福千年,永久的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同时他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传统文人悲剧命运的展示,使人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 。
正是从传统与文化出发关注祖国和民族命运,使他的散文显得大气,充满张力,他在文化散文中精雕细刻,殚精竭虑,他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与文化,并试图通过传统与文化的剖析与反思来作用现实主义与政治。他创造性的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的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二是散文的戏剧性表现。余秋雨先生潜心研究戏剧理论几十年,所以他的文化散文中融会贯通的运用戏剧效果。其实他的《文化苦旅》成功在三个方面:低回伤感的历史氛围,散文创作中戏剧性表现以及典雅抒情的文字描写。他认为散文创作时“灵感的产生需要气场,文章中的气场就是情景”,因此他对情景的营造与追求是他散文的特色与追求的方向。他的散文创作方法与其说是文学创作,倒不如认为是他驾轻就熟的戏剧性编排。戏剧化的文学处理方法是他散文引起读者共鸣的根本原因。《道士塔》中余秋雨先生以历史记载为本,用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足够出八九十年前,王道士在进行怒不可恕的文化破坏工作时的细致动作和思想。选入出中国课本的《信客》略有改动,即可搬上舞台演出,可以说戏剧成就了他的文学。
三是篇幅巨大,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描写华丽典雅是他的散文的又一大特色。散文自古以来常被冠以小品文的别称,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篇幅都很大,少则三四千字,多则一万多字,他的散文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同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山水等无不入文,真正的达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境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而他的散文语言,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语言上华丽典雅,讲究韵律,给人一种震撼力和感染力。他在《莫高窟》中写道:“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色彩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近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是天国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艺术。佛教理仪已经被美的火焰蒸馏,留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他的犀利的熏陶”。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充分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抒情浓郁,既抒发了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赞美,也展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可以说他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中有哲理,抒情中有理性。
当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很多的艺术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他出名后,社会上很多学者或者非学者也有的对他的散文进行攻击与探讨,我想这并不妨碍广大的读者对他的散文的喜爱。诚然他有着较强的现实和政治的文学功利要求,也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重构和建设中来,更希望有广大的读者阅读并喜欢他的作品。还有就是他的许多作品一二再,再二三的使用某种手法,也会使作品走上僵化的老路,失去新鲜感,这是他的散文的某些缺憾。同时,人云亦云的评价一个当代散文大家也是无聊之举,品赏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必须在广泛阅读不同文章风格后才能形成。也有的说他的文章中常出现知识性错误,还有的说他的散文感情的矫饰和失真,甚至还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文革”说事,恶意攻击他。我常想研究戏剧理论并担任戏剧院长的余秋雨,放弃当官,选择写散文做为自己第二个生命领域并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注到散文创作中,他是有勇气的。余秋雨先生是位老师,是位传道释惑的合格老师;余秋雨先生是位学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余秋雨先生是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阅读经历,一种新的关注政治与现实的途径。人们愿意甚至毫不勉强的参与与作者一起思索祖国、民族、政治、传统与现实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与文化命题,这是他对祖国当代散文的重大贡献。这样的造诣,源于他一贯的治学理念以及做人态度“把我对的交给课堂,把我可能对的交给学术,把我不一定对的交给散文”。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的书桌前,作为座右铭激励着我也去这样做。
我们应该为有余秋雨先生这样的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感到自豪,我们应该为中国当代文坛上有这样的一位散文大家儿感到骄傲。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广阔沃土之上有更多的像他一样的文坛大将踊跃出现,写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