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了公安扶贫队,何窑村一年一个样,村里产业兴,村民干劲足。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大家才能加油干,摘帽子。”说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何窑村党支部书记吴小留总是这样兴奋。

一
7月中旬的何窑村,刚刚下过一场透雨。这天早上,山色氤氲,水流潺潺,空气中弥漫着大山深处特有的清新。年逾六旬的农民老李,一边仔细地在自家的核桃树地里除着杂草,一边照看着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牛犊们。看到小牛犊儿吃得香,老李眉眼里尽是笑意。这时,有一头贪嘴的小牛儿一不小心,踩到了山坡陡峭的危险处,他赶忙起身,大声吆喝一嗓子,扔过去一块石头,以示警告。只见那牛儿“哞”地一声,仿佛听懂了似的,向老李回应着,退回了安全地带。
老李大名叫李卢义,原是河南省省定贫困村卢氏县范里镇何窑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能有今天的笑容,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老李天生耳朵有点“背”,文化层次也不高,多年来,缺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能力,一晃,年纪也大了,出去打工也很难找到工作,埋头在自家那几亩薄田里,没有发展高收入特色农业的技术,只能风里来雨里去,春种秋收打些口粮。自己自责,媳妇孩子埋怨,成了个贫困户。这些年来,老李每天紧锁眉头,暗咬牙关,发誓要把这顶“羞先人”的贫困户帽子摘掉,他发着“倔”,把自己那3.28亩地整得平平整整。然而,何窑村是出了名的苦山村,何窑人是出了名的穷山民,贫困帽子想摘掉,光靠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那么容易。
前几年,像老李这样的贫苦农户,在何窑村可不止他一户。六旬老农陈六的家境,和老李也差不离。陈六家里祖孙三代六口人,两个孙儿年幼,干活的手少,吃饭的嘴却比老李家多,只靠几亩薄田养家,也是穷得叮当响。算起来,何窑村共289户1020人,2015年以前,像老李陈六这样的贫困户就有172户719人,几乎占了一半。何窑村地处范里镇东南,是个偏远山村,离县城35公里,村部离范里镇15公里,还有不少村民散居在更偏远的九沟十八岔里,村里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想挣点钱,只能走出去务工。2014年,何窑村毫无悬念地被评定为省定贫困村。
2015年,定点帮扶单位卢氏县公安局尽锐出战,从全局精选51名优秀民警作为173个贫困户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在三门峡市公安机关里,卢氏县公安局一向以底子薄、人员少、条件艰苦,但又精气神十足、擅打硬仗著称。接到扶贫任务,县公安局优中选优、精挑细选,高标准为何窑配备了责任组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民警,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打响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战。
走进何窑村,首先映入民警眼帘的,是何窑村美丽的山水和气派的文化广场。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潺潺,风景秀丽,扶贫工作队抓住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支持,给何窑村先规划了个高标准的整体蓝图,努力发展乡村旅游。
要旅游,首先要修桥铺路。他们咬定“拉一把、站起来”的卢氏扶贫精神,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方协调,一条8.17公里长的柏油马路铺进了村,两座连心桥架上了河,8条村路得到了硬化、改建和新建。村道旁,还陆续增添上了健身、休闲、文化设施。路平了,道宽了,村子变漂亮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初现芳容。
二
何窑地处山区,光靠发展旅游,想让村民都致富肯定不行。
何窑村是传统农业村,盛产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帮扶,许多农户在民警亲戚的帮助下,各显神通,发展起了牛羊养殖、养土蜂、中药材、核桃种植等产业。随着信念集团香菇种植等产业基地的引进,村里又发展起了卢氏鸡养殖、香菇种植、光伏发电等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帮助。为了确保多头挣钱,民警还帮助每户贫困户都上三个以上产业,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技术指导培训班,联系壮劳力外出务工、学手艺,加上分红和土地流转收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菜篮子”也丰富了。
李卢义在村里第一批加入了养鸡和香菇种植两个产业合作社。忙完一季,他不禁分上了红,还用公安局给买的优质种苗,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边边角角,种起了二亩核桃。日子有了起色,老李知恩图报,自己不能外出务工,他就想给村里做点贡献。在他的要求和帮扶人的帮助下,他又如愿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和集体所有林坡的抚育员。每天,他都迎着熹微的晨光出门,踏着昏黑的夜色返家,把自己负责的路段和林坡清理得井井有条,“别人说不出啥闲话”。稍微有点空闲,他就和勤快的媳妇一起,翻土除草,施肥打药,精心呵护着核桃幼苗。在公安局帮扶下,本来闷在村里的他那犟儿子,也学了一手厨师手艺,到大城市给自己挣盖新房、娶新媳的钱去了。
全家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收入连年蹭蹭往上涨,2018年,老李就脱了贫。但老李的心里还萦绕着一个心结。自小在山村放牛长大的他,总觉得在依山傍水、野草肥美的何窑,不养牛就可惜了那一坡坡的天然饲料。可无法解决启动资金,让他如何圆梦呢?他的帮扶责任人入户时,了解到了他的想法,只用了两天时间,就以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帮他贷了三万元款。老李赶到牲畜市场,精挑细选慢搞价,牵回来三头小牛犊。随后的老李和媳妇,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养着它们。春色满山时,他牵着它们到最丰美的草地吃草。草木枯萎时,他早早给它们准备好小山高的玉米杆等干草料。小牛犊子们不负期望,一天一个样,一个赛一个,健壮了起来。
陈六的帮扶民警是警令部副主任纪鹏辉。刚开始,陈六见小纪年轻,对他根本不接纳。小纪自小在农村长大,又当过四年大学生村官,他懂怎么和村民打交道。和局里其他帮扶民警一样,小纪每进村都自费买些方便面、食用油等物品,并且和差不多大小的陈六儿子交上了朋友。一来二去,陈六就被小纪的实诚打动,开始认真考虑小纪给出的主意。小纪趁热打铁,鼓励他说:“我自己家就种香菇,你们承包一个香菇大棚,保你挣钱。”陈六家世代没种过香菇,但鼓足勇气承包了一个大棚。小纪和村里技术员教技术,找销路,一年下来,陈六就挣了钱。和老李家一样,陈六家现在正养着四头牛,这两年已卖过两头。一家人农闲了采点连翘等药材,又租下十几亩地,平地种玉米,粮食用来吃和卖,秸秆给牛当冬饲料。沟沟坎坎的山地上,他们种上了地槐、柴胡和核桃、苹果树。小纪还在网上找了许多用工信息,陈六的儿子也在他指点下,先后去南京、山东等地打工,月收入也有四五千。一家人增收的项目多了,收入就有了保障,现在一年下来,陈六家总收入能达到十万以上,2017年就脱了贫。脱贫不脱政策,小纪还经常来走亲戚。如今,不是搬迁户的陈六,在范里镇自买了一套商品房,家里又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
“我要2斤蜂蜜!”“我称10斤香菇!”“给我拿两只鸡!”“给我装20斤土豆!”7月15日,何窑村文化广场上,消费扶贫现场一片火热,卢氏县公安局的近百名民警辅警热情下单,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扶贫村的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滞销。为解难题,卢氏县公安局先后组织了好几次形式多样的消费扶贫。光7月15日这一场,九十多名民警辅警就买下了群众滞销的土豆、蜂蜜、香菇、鸡等农产品,总价值19000余元。
和民警结了亲家的公安局,这些年每到逢年过节,都会送来温暖。仅2019年元旦、春节前一次,公安局就筹集专项资金78000余元,为局定点帮扶村何窑村和秋树岭村的434户脱贫户、贫困户、非贫户购买了米面油。中层以上领导和帮扶民警还捐资8400余元,为两个村的72个中小学生购买了青少年成长丛书。
7月15日,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卫振平下村带领民警辅警消费扶贫时,看望了老李。他抚摸着老李的小牛说:“老李,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你只要不怕吃苦下劲,选对了路子,走稳了步子,就一定能脱贫致富,你说是吧?”老李连连点头,说:“我这三头小牛,一年能产两个崽,倒腾转手一下,咋着不赚个万儿八千?加上种植和孩子务工的收入,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怎么着都不下五六万。我一家三口在奔小康的路上可没有掉队呢。这多亏了咱公安局的帮扶!”说起近几年的变化,老李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眉眼里满是甜蜜和笑意:“现在,我异地搬迁住进了集中安置的小洋房。我和老伴年纪虽然大,但身体还硬朗,又有合作医疗和养老金,没啥后顾之忧。这几年孩子打工,增加了见识,也提高了收入,还交上了称心的女朋友,很快就要结婚了,到时候,我可要请咱公安局的领导同志们吃喜糖呀!”

四
以前的穷山村,如今化茧成蝶,可谁又能体会,帮扶大山深处闭塞乡民的民警们,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村民散居着,有的在山顶,有的在山腰,有的在沟底。公安局集体扶贫时,车只开到村部,去远的村民家,只能靠民警自己扛着自费购买的扶贫物资,一路翻山越岭前往。陈六家住在何窑的山沟深处,小纪这样35岁的棒小伙去一趟他家,都得从村部再走一个多小时。
除了趁周末经常去,平时扶贫户有了急事,民警只能白天工作,晚上自己开车去一趟。2018年冬天,风雪欲来,害怕香菇大棚被雪压塌,小纪开车去帮陈六打理。回来时,路上的雪已积了半尺厚,小纪爱人此时也在更远的乡镇包户扶贫,眼看天色已晚,女儿尚在幼儿园没人接。小纪心里急,路又滑,一不小心把车开进了路边沟槽里。等了好久,幸亏有一辆越野车路过,才帮他把车拖了出来。
督察大队大队长宋娜是位女同志,爱人是个体户,生意比较忙,家里两个孩子,大的十岁,小的才三岁。宋娜帮扶包了三户,平时忙工作,业余又得跑扶贫。三户往往一跑就是一整天,老是顾不上孩子,这让她一想起就内疚。但说起她包的何窑村常莫胡的致富经过,她却忘记了自己的付出。常莫胡今年45岁,脑子灵人勤快,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他埋头苦干,一心要早日脱贫。和村里其他人两三家合包一个大棚不同,他两口两个一咬牙就包下了一整个香菇大棚,种了三万多袋香菇,家里还种有辣椒等蔬菜。生活有了起色后,他买了一辆三轮车,农闲时还到城里拉货挣钱。在宋娜的帮扶和自己的苦干下,2016年他就脱了贫,2017年被评为村里仅有的四名“致富带头人”之一,并连续三年保持着这一荣誉。
城关派出所所长毛蒙召身为城区派出所所长,每天所里的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但扶贫帮扶是硬任务,除了局里的集体行动,平时,他只能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帮扶。
公安局的驻村第一书记郭强,责任小组组长朱晓华,俩人常年是单位何窑两头跑。驻村工作队队长叫段钧,他带领的2名驻村工作队员一个叫李双江,另一个叫杜军峰,两人都是巡警。小李家老人常年有病,孩子才2岁多。小杜家有一对儿双胞胎,也是2岁多。三个人家里的老人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他们多数情况因为忙无法照顾。遇到大雪封路和夏季洪涝,几个月回不了一次家也是常事。村边的春风河,一遇暴雨就发大水。
2017年,何窑的村部都被大水冲毁了。公安局帮扶后,先是给村部加了堤坝,后来又于2018年填上土重新修建,使村部原来3间破破烂烂的小平房,变成了2层12间的崭新楼房。他们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和何窑的村民打成了一片,找准帮扶切入点。勤走动、多跑路、争扶持,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抓眼前、谋长远、稳脱贫,确定发展方向,努力帮扶,力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范志勇主管扶贫工作。每到村里,他都要和村主任村支书一同交流何窑村贫困户现状、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还要对下一阶段的精准扶贫进行总体规划。他介绍说:“如今,在产业扶贫政策和驻村帮扶的支持下,县公安局从2015年开始,共争取和自筹资金达3千万元,为何窑村发展起卢氏鸡养殖100户、香菇种植30户、光伏发电每年30户、核桃种植74户、中药材种植37户、劳务输出约61户。如今,何窑村已有164户707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接手时的63%下降至2019年的1.27%,2018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何窑村的村民收入、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何窑村“蝶变”了,广大村民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离不开党的一系列好政策,离不开卢氏县公安局的强力扶持,离不开民警们的滴滴汗水和不变初心!(王娟 孟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