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 一方乡土文化的领军人物
文/杨晓明
读者诸君,看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之后,一定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我把潘安兴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太拔高了。的确他是一个草根人物不假,没有什么光环加身,怎么也谈不上领军人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黄陂地区不大,但也不算小,有百万之众。如果读者诸君愿把此文读下去,一定不会认为我信口开河。
潘安兴生于1949年,对于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我们都称之“解放牌”,他们跟共和国同一岁。潘安兴祖上曾有人中举,读书在周围颇有名气,可谓书香门第。虽然当年家道艰难,但一直勤于耕读。他本人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至晚年创作才得心应手,行文如流。他特别钟情于挖掘乡土文化,打捞历史记忆,近年来成果非凡。
他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当时劳动十分艰苦,仍不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坚持创作,负责宣传,是名符其实的笔杆子。七十年代他就展露才华,在《幸福》、《当年老三届》、《孝感报》、《黄陂文艺》等报刊杂志上经常发表作品,他的名字早就让人耳熟。1982年,他参加自学考试,拿到了中文专业本科文凭,完成了一桩心愿,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他自小熟读诸子百家,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

80年代,他是黄陂诗词楹联学会主要创史人之一,在资金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古蕾新葩》会刊,后改为《黄陂诗联》。他也是盘龙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主持创办了《盘龙城》杂志。经过深入观察,他认为辞赋人才目前后继无人,这是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地区在文化上的一个弱项。而是他又克服了种种困难创办了黄陂辞赋学会和《黄陂辞赋》会刊,为培养黄陂辞赋新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他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华大家庭赋》的创作,此书1600多篇,60万字,后来又增加了民族创造,民族精神等栏目,全书达3430篇,153万字。国内外许多名家对《中华大家庭赋》的问世赞叹不已,引起无数人关注。
晚年的潘安兴,一心致力于打捞历史记忆,他写的《我与胡秋原先生之交往》、《大武汉的少年风华》、《臧克家与黄陂》、《读史读通隋炀帝》、《盘龙城遗址:由废墟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嬗变》、《散落之大明王朝庄园化石》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赞扬,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除此之外,他在防疫这段时间闭门创作,写了数十篇文章,有的被相关刊物登载。
在为人方面,潘安兴铮铮铁骨,爱憎分明,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他不喜欢当别人的枪手,更不愿意写吹牛拍马的文章。他的作品全部充满了正能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不含糊,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写文章办刊物都是为了宣传文化知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个人的名利得失。
对草根人物,弱势群体,他敢行文鼓与呼,敢说实话,敢做实事。对目前社会文化组织中有鱼龙混杂,小人横行,把学会当第二官场的恶劣行为和现象深恶痛绝。敢批评、敢直言、敢对事不对人进行抗争,其精神十分可贵。
对一些山寨的学会组织,他不屑一顾,任凭你给的位子再高,他也不愿参与。他光明磊落,不愿借助一些非法平台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明白自己就是一草根,那些虚假的花环任你装扮得再漂亮,明眼人一看就假的。与人合影,他从不抢镜头,从不站在中间的位置,更不拉“名人”合影。

他介绍新人加入文化组织,从来都是任人为贤,并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尽了传、帮、带的义务。历年来,他为黄陂文化组织推荐的人才,其人品,学识都是最棒的。
他在任何一个文化圈子中,敢说公道话,没有丝毫私心。在年轻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其影响力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不弱于哪位领导。
读者朋友,当你看完这篇文章时有何感想?潘安兴的学识之渊博、为人之真诚、作品之丰富有谁能比?我们称之为“一方乡土文化的领军人物”夸张吗?

✍🌹作者简介:杨晓明,文学爱好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