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岭紫鹃,一片叶子的成长
彭学军
徐雪燕,云南白族女子,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几年前,她只身带着被誉为云南“普洱茶皇后”的紫鹃茶,来到海南五指山阿陀岭一个黎族村寨——通什镇什会村,创办海南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开启“种茶之旅”。徐雪燕在黎山黎寨扎下了根,与黎家朝夕相处,唇齿相依,被黎族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紫鹃姐姐”。如今,什会村茶歌飘荡,茶香四溢,一幅以打造“雨林茶乡”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绘就。

一、结缘系情阿陀岭
“紫鹃姐姐”来自云南大理,受传统茶文化熏陶,从最初的品茶、识茶、学茶到如今的种茶、爱茶、痴茶,“紫鹃姐姐”与茶结缘。种下一棵茶,绽放生命的希望:用心种茶,厚道制茶,煮书论茶,人生如茶一般自然轮回。
好一个因缘际遇。2013年夏天,“紫鹃姐姐”到五指山探望正在部队服役的丈夫,清晨的山林薄雾笼罩,流水潺潺,风光旖旎,如诗如画!可眼前阿公阿婆还住着十分简陋的房子,小孩们还穿着破旧的衣服。丈夫告诉她,五指山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但乡亲们苦于找不到好门路,经济还比较落后,生活还很困难。听着丈夫的话,望着眼前的景象,“紫鹃姐姐”隐约看到了希望:高山云雾出好茶,可不可以发动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来种茶,让这片绿水青山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带着这份疑问和自信,“紫鹃姐姐”走访市政府科技部门,查找五指山地理环境的详细资料,调阅《五指山市志》,了解到五指山是我国原生状态保存最好的热带雨林,明朝正德年间,五指山茶就进贡朝廷。上世纪60年代,由周总理定名的“远航”牌五指山红碎茶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信心倍增,马上邀请云南茶科所专家实地考察土壤、日照、海拔、温湿度、降雨量、昼夜温差、原始林共生植被、空气指数等情况,对引种紫鹃茶进行可行性论证。如她所料,五指山红山一带十分适宜种植紫鹃茶。在与丈夫认真商量后,“紫鹃姐姐”踏上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创业征程。
二、棵棵紫鹃扎下根
起步之初,面临的困难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一开始,有些村民十分质疑:城里人跑到山里来种茶是不是为了骗取政府的补助资金?茶种下去后会不会管种不管收?靠种几片叶子能赚到几分钱?在村民大会上,个别情绪激动的村民甚至当场“发飙”:别再来害我们老百姓了,你们弄不好跑掉了我们找谁去?为了打消大伙的疑虑,“紫鹃姐姐”白天给大家讲政策、算细账、说前景,晚上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唠家常、作动员。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沟通,终于有6户村民愿意尝试种茶。为了让大家吃下“定心丸”,“紫鹃姐姐”还将户口迁到了五指山,成为地地道道的什会村“村民”,并着手成立五指山雨林紫娟茶种植和五指山百宝山货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与种茶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和茶青回收保底价格协议,无偿提供茶苗和种植技术服务。看见“紫鹃姐姐”把户口都迁了过来,还将村民收入与公司利益挂钩,大伙对种茶安下了心。到过红山的人都知道,山区荆棘丛生,道路湿滑,到处都是山蚂蝗,有时还有毒蛇、野猪出没,这对于“紫鹃姐姐”和公司几名小姑娘是一大考验,她们平时见到蟑螂都害怕,更别提这些从没见过的野兽毒虫了。“紫鹃姐姐”翻山越岭教村民种茶,摔伤过,被山蚂蝗咬过,也被荆棘划伤过,还几次被毒蛇、野猪挡住了去路,而她能做的就是保持对这些大自然精灵的欣赏和敬畏。
种下一棵茶,洒下一片绿。“紫鹃姐姐”召集村民举办茶叶种植采摘培训班,传授科学种植、绿色管护知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棵幼苗。紫娟茶套种在雨林生态环境中,不砍树、不破坏生态,与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桫椤、野生兰花、月季等300多种植物比邻而居,不浇水、不施肥、不打药,肆意地汲收着大自然的芬芳和精华,茶树一天天地长大。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尝到了甜头。看到有人赚了钱,其他村民也动了心,种茶户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如今,共有58户村民陆陆续续种上了紫鹃茶。
三、扶贫富民心和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紫鹃姐姐”通过推广种植紫娟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58户种茶户中有25户是贫困户,种茶两年后,通过土地分红、茶青出售、劳务输出及农副产品零售等,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紫鹃姐姐”还是九三学社五指山支社副主委,负责帮扶8户建档立卡户,公司聘用了其中5名贫困人口为正式员工,平时茶苗种植、茶叶加工、包装及茶园管护等日常工作所需的临时工都从贫困户中聘用。
与此同时,“紫鹃姐姐”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广泛开展爱心捐赠、扶贫助残、尊老爱幼、拥军优属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海南银行签订茶叶供销协议,将销售额的10%作为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018年国家扶贫日与传统重阳节在同一天,“紫鹃姐姐”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公司,与大家一起吃长桌宴、喝山兰酒、唱山歌,给每个老人赠送合身的冬衣。老人们拉着“紫鹃姐姐”的手激动地说:紫鹃姐姐就像我们的邻居,什么事都替我们想到了,我们活了这把年纪,还是第一次过重阳节,真是太好了!

“紫鹃姐姐”带领群众种植紫鹃茶脱贫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先后被国家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被海南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民宗委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被五指山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优秀社会组织”。《海南日报》对徐雪燕科技扶贫进行了报道,海南电视台扶贫夜校栏目进行跟踪采访报道,“紫鹃姐姐”和村民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一片叶子”的成长记忆,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四、传道授业茶文化
在带领村民们种好茶的同时,当好茶文化传播使者。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紫鹃姐姐”发挥自身优长,举办了“同心讲坛暨中国传统文化唐宋生活四艺展演”,宣扬“茶道、花道、香道、书道”传统文化,在传播厚道博爱、和善诚信等文化精髓中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组织什会村黎家儿童开办“中华小茶人”茶艺培训班,学习茶道礼仪,感悟文化魅力,3名黎族小朋友在海南省电视台进行了茶艺表演,看到自己的孩子上了电视,村民们也笑开了花。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五指山茶,“紫鹃姐姐”以宣传推广五指山茶为己任,积极为五指山茶代言。由她精心研制的紫娟白茶(紫月)、红茶(紫红)紫茶(炒青)、乌龙茶(紫日)等“雨林紫娟”系列产品陆续上市,16次在全国名茶大赛中获奖,2款产品被滇茶博物馆收藏;先后参加韩国、斯里兰卡、台湾、香港、北京、深圳等产品推广活动30多场次,为海峡两岸商品文化交流会、国际武林斗茶大会、博鳌亚洲论坛商品推介会等进行茶艺表演20多场次,增进了茶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

五、中国最早采茶节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当祖国大地到处都是春寒料峭之时,早春的海南已是生机盎然。在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后,这里的茶园以饱满的姿态悄然转身——这是一个开采收获的季节。茶叶开采如同渔民出海,庄重、虔诚、热烈,极富仪式感,茶农们通过祭祀活动,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海南春茶虽然早,可是没有自己的开采节,还没有打响早春茶的特有品牌。2017年2月,“紫鹃姐姐”率先在什会村成功举办“首届海南岛早春茶开采节”,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到来。正如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荣生在词中所言:君侧耳,听尽岭回清调,舞动红山,贤达八方飞报……开采节吸引了国内外20多名茶学专家、300多名茶人、茶文化爱好者和20多家媒体参加。“紫鹃姐姐”认为,早春茶开采节是茶农的节日,也是茶人的节日,她决定,以后要像过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一样,每年都将举办早春茶开采节,让生长在阿陀岭红山这片肥沃土地上的雨林紫娟茶香飘万里,插上腾飞的翅膀,与什会村民共同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
作者简介:彭学军,男,汉族,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湖南省祁阳县人。先后荣立5次三等功,在解放军报、战士报、全军政工网、海南日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300多篇,被原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建言献策工作先进个人”,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海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所办公司荣获“海南省第一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