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裕村王海云的脱贫故事
文/丁继坤 王安德
几天前,我和丁继坤老师去韩城市板桥镇共裕村采写脱贫攻坚的故事。采访中,一位脱贫户的几句感言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采访是在共裕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扶贫驻村干部刘静陪同下进行的。
当采访结束时,丁老师笑着问涧北村贫困户王海云、薛效姐夫妇“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句简单的问话,勾起了海云夫妇的心思,他的眼圈有些湿润,眼泪也差点掉了下来。激动的不知从何说起。
还是妻子效姐反应灵敏,她用一句最亲切的语言,道出了她和丈夫的心声。
“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没有共产党的扶贫政策,就没有我们这个幸福的家”。

时光追溯到1996年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妻子薛效姐,突然感到自己腰部疼痛难忍,在丈夫海云的陪同下去医院作了檢查。在得知是腰椎间盘突出己压迫到神经时,医生建议立即手术。与家人商量后,确定了时间,夫妻俩安排好家中的事后,便办理了住院手续。
然而,不幸却意外的降临到她的身上,手术后,下肢没有了知觉。病情的突变,让开朗的妻子变得沉默不语,一个多月后,丈夫陪她回到了家。
望着熟悉的家,看着年迈的父母,细细地端祥着苍老樵翠的丈夫,她嚎嚎大哭起来。
今后,我们的家,我们的地,我们的双亲和幼小的儿子怎么办?谁而照顾?
三十而立的王海云陷入了痛苦之中。想着那么漂亮、能干的妻子,突然一下子将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落泪了。
夫妻俩痛哭之后,面对凌乱、贫穷的家庭,丈夫说“事情己经这样了,我们只有正确面对。你别怕,一切都有我,因为我是男人,我会照顾好你和孩子,我会让你们幸福的”。
这位男人的话语,一言九鼎。在随后漫长的生活中,每天早上和晚上,海云都会给妻子进行腿部按摩,做好饭,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孩子,同时,还得陪妻子聊天,谝闲传,进行思想开导,鼓励她坚强、自信、勇敢面对生活。
看着丈夫每天忙里忙外,照顾她和孩子,还有老人,做饭、收拾屋子、下地干活、空闲时还去打工,晚上回来,一身土、一身泥水,累的不吃不喝,还得为她按摩,擦洗身子,这让刚强自信的女人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为了抱答丈夫的爱,她摇着轮椅,克服着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尽量地做些女人、儿媳、母亲应该干的家务活。
2017年,经过村里评议,将其纳入了贫困户。
几年前,王海云的家庭又一次遭受了妻子患病入院治疗的重创。
妻子薛效姐患上了白血球减少症,一旦发病,她什么也干不了。为了给妻子治病,在扶贫工作队的关照下,他们夫妻二人走进省城医院,诊断、住院、治疗,一年就折腾了六七次,光医疗费就化去了十五万元,好在享受国家扶病政策,报销了十多万昂贵的药费。
谈到这儿,王海云夫妇再次泪流满面,感激地说“没有共产党的扶贫政策,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没有扶贫干部的帮扶,真的就没我这个家”。
22年来,王海云对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二十余年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是,对于王海云来说,不变的是对妻子矢志不渝的真情,展现的是一个丈夫的责任、担当和不离不弃。
对于脱贫、致富、奔小康,王海云和薛效姐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知心话。
薛效姐坐在轮椅上,始终伴在丈夫的身傍。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来我家问寒问暖,鼓励我坚强生活的有村支部书记、扶贫第一书记,那些年轻的扶贫女孩更是三天俩头走进我的家门,帮助我们制订脱贫计划,把党的扶贫政策送进家门,送到田间地头。
谈起脱贫,海云更是激动地说“由于妻子身体有残,为了照料她,我出不了远门,村上就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有将近二万元的收入”。
海云说“为了扶贫、脱贫,村上开展产业扶贫,光伏发电、中蜂养殖,花椒芽菜,一年要给我们贫困户分红,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很轻松地有活干,有钱挣”。
效姐听着丈夫的话,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我家享受党的扶贫政策,早在2018年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面对今后的生活,海云夫妇自信地说“共产党给了我们扶贫政策,扶贫工作队给了我们自信和坚強,我们只有发挥自生动力,结合山区实际,抓好花椒产业,力争在养殖上有发展、有突破,巩固脱贫成果,早日奔向小康家庭”。
扶贫工作队员笑了,支部书记笑了,第一书记也笑了。
(根据共裕村扶贫工作队日志改编,丁继坤,王安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