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隆山唱晚(散文)
文‖朱大志 (曹植诗社)
山东东阿县城南有座兴隆山。因形曲而美,又名曲山。山上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攀道弯弯。奔腾的黄河流经身边,一泻千里。真是气象万千!
盛夏,当落日的余晖映照,远远望去犹睡美人,丰姿绰约,痛饮夕阳。醉卧官道边!一场绵绵细雨过后,微风袭来,树上枝条轻摆,叶子唰啦啦地响。惊扰几只山雀儿,飞向远方。山顶上白云飘飘,在湿漉清新自然的环境中,更显神韵和富有灵气……
曲山曾经是古清亭的所在地。公园前719年(鲁隐公四年)鲁隐公与宋公遇于大清河西岸的清亭。曲山上遗留古代的庙宇古迹,元代山前曾经建有古柯亭,解仙翁墓。明朝在这里重修曲山禅院。曲山后山的南坡腰建有气势恢宏的曲山禅院,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亲笔书写“曲山禅寺”门匾。晨钟暮鼓,梵音阵阵。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十分幽静!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作为行宫。夜里歇息,在曲山卧虎石旁与寺内主持畅谈这里的山水河流,风土人情。至今,山顶上还留有插龙旗的旗杆窝。乾隆皇帝赐名兴隆山!
纯属偶然。今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来到曲山脚下的姜韩村。但见街心文化广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有的席地而坐,手摇蒲扇。人们正聚精会神观看地方“唱堂会”。舞台不大,音响调音台布局合理,摆放整齐,背景设计精致巧妙,霓虹灯流光溢彩!
音乐响起,豫剧演员杨美容步履轻盈登台演出。一曲《朝阳沟》《银环上山》令观众叫好!如魏云当年,风彩依然!
赵红英演唱刘胡兰故事改编的《铡刀下的红梅》,王秋银老师的《小郎门外连声请》。
随着主持人的剧情介绍,上演折子戏《大祭桩》《覃雪梅吊孝》。这令观众思绪穿越了历史时空,引向那个朝代。演员坐、念、唱、打;手、眼、身、法、步;悲、凄、痛、哀、怒,泪声俱下,令观众如痴如醉。演出近两个小时,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不觉间,天空下起了一阵小雨,人们为调音台撑起了伞。台下观众没有人离开,有的打伞用手机拍照录像。年轻的朋友偷偷现场制作,发往“快手”“火山”。
传承戏曲经典,文明新风进家。领班人叫王正冉,是当地文艺爱好者。他根据农民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创办鱼山金口碑“唱堂会”,挖掘当地最好的演员组建平台,活跃在民间,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爱戏、看戏、请戏,姜韩人懂戏!如今这个大山旮旯里的村落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的美丽富庶。大山为它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黄河孕育风情,劳动创造了文明智慧。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丰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与领班人格外亲近,从家里提来了两壶热水,问这问那,拉呱套近乎!说什么再有演出活动,也想参加。他叫姜广友,是村里民俗文化活动高跷表演队的,擅长装扮“傻老婆”。这个“傻”了多半辈子的老人,因丑陋风趣幽默“傻”得可爱出名,一时间成为“网红”。
兴隆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山上有个“金牛洞”,从前每年冬天老百姓种麦子的时候,半夜里它就拉着银砘子出来砘地,庄稼长得非常好,连年丰收!后来这事被江南蛮子知道,使坏用妖术捉住它。被砸掉一个牛角,乘着一溜火星向东北方向逃去!
出于对兴隆山庄文化探询,我被邀请到村民姜德淮家中小坐。进去北屋门便惊讶了,墙壁上悬挂着2004年聊城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江北水城民间艺术展演”奖匾。一年捧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等奖(唢呐绝活)、金奖(独杆轿、牵象)、银奖两个(舞狮、秧歌)。姜德淮如数家珍,分别介绍。他今年66岁,是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杆轿》第四代传承人。目前尽管多病缠身,他还是为民间艺术发展默默地奉献。他手里拿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刚刚出版的一本《文脉遗馨》感慨万分!
他说“这民间艺术说什么也舍不得丢啊!”。
看着这本精装版的书籍《东阿姜韩独杆轿技艺》一栏,遥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曲山建行宫留宿,夜里是否有缘目睹这种热闹的场面?
民间技艺缘何又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到今天?
……
写于20200803
作者简介:
朱大志, 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中共党员;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