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在朗诵,有谁在聆听?
作者:中原客
制作:微微笑
朗诵:舒 童

当你在书房坐下,
被四面书墙围拢来,
你或许都不知为什么,
就想起了朗诵。
你几乎每天都在朗诵,
把文字变成声音,
再编辑到某个或多个平台,
期待与懂你的人相逢。
你不屑与周遭的浅薄对话,
更鄙视他们庸碌的在光阴里流逝生命。
你只觉得,当你把心交付给那一刻宁静,
便在声音里又重走了一遍人生。

你读着爱情,
读着理想,
读着自己,
也读着别人。
你在历史中穿越,
在陌生里遨游,
在彼岸徘徊,
在隔世伤情......
你的声音里是尽兴,
但从无勉强;
你的情感里是孤独,
却从不畏惧;
你说你读着的就是你爱的,
你恨着的就是你读的,
爱恨间,眼角泛着微光。

你也会厌倦,
拿起又放下,
读过又删去,
忘却又记起。
在心灵的小巷兜兜转转,
不是走在自己的故事里,
就是又走近了别人的梦。
当然也可能是职业,
你热爱着或者不爱,
但你得发声,
因为笃定或者生存。
你似乎懂你声音里的文字,
比别人都懂;
但又似乎不会懂不愿懂,
正反两面是执着与偏狭。

很多时候,
你可能还没明白
你想从声音里找到什么,
又想在那里留下什么?
这是一份诗意的栖居?
还是一场心灵的博弈?
是闲适的随口拈来?
还是孤独的内心撕扯?
你每天在朗诵,
可你是否知道,
有谁在聆听?
有一个人或一群人,
在声音的彼端,
驻足或者走过。
你的声音可以表达心灵,
这像教堂之于信徒,
爱情之于艺术,
蕴含着天然的神圣。
选择这份神圣,
可能就意味着孤独。
不用去看身后,
用耳朵跟随的
有多少人在聆听。

你的声音也可以表达呼声,
这像钟鼎之于庙堂,
旗帜之于队列,
高唱着集体的共鸣。
选择澎湃的鼓动,
就选了一种主义。
把自己遮蔽起来,
淹没于某个群体,
看不见个性。
你的声音可以表达他人,
好像一个演员和一个角色,
一个符号和一个意义,
内外分明或不清。
选择为他者代言,
就选了生命的某个侧面。
一头扎进去,
把你当做他,
让他活过来。

你的声音可以读
各个时代、各种流派,
不同国别与文化;
你的声音还可以读
各种题材、情感 、主题 、
人物都从文字里走进你的声音,
再走进或走出耳朵、心灵。
无论有名无名,
经典还是新生,
从诗经流淌至今的文学星河里,
你捡起来就可以唱响华夏。
声音里有地气、底气和生气,
还有滚烫的“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你每天在朗诵,
有谁在聆听?
只要是“真”的声音,
就别管什么点击量和点赞声。
在你的声音背后,
哪怕只有一个人懂,
那也是一份感动!
你为何读,别纠结;
你读什么,别将就;
你怎么读,也别苛求;
生活就是原声态,
真实、真诚、真切,
才是真品、真知与真谛!
你可能在舞台上朗诵,
从听众的眼睛里
可以看到耳朵的方向;
你可能在微信平台上发声。
若是自己都没有把自己感动,
还会有谁来听?

你每天都在朗诵,
若是仍旧重复着昨天,
疲惫的耳朵
一定不愿为你打开!
你每天都在朗诵,
若是探索深入的真诚,
一份坚守就是一次惊喜的聆听!
一个声音,联结两颗真心;
一份真情,跨越两个世界;
你每天都在朗诵,有谁在聆听?
这个答案,已刻在由此及彼的小径!

作者:中原客,高校教师,博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学术委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学术偏好:朗诵史与朗诵艺术评论。朗诵及编导代表作:《故园春》(柯灵)《宽窄巷子》、《有一场雨,从民国下过来》(周渔)《渝峸别梦》(晓强)《笑》(冰心)等;朗诵评论代表作:《我是谁?朗诵者身份定位的三个问题》《朗诵界:不缺好声音而缺新思想》《朗诵与点击量:技术错觉中的艺术审美趣味谈》《有界与无界:朗诵创新的N条路径》等。
诵读:舒童,机关文字工作者。乐于诗、书、画,阅读,虽都不精,但觉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