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县城出发,到吴村上坡,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过金家庄、苍龙桥,经雅口、磨沟,过去渡阳河 ,再上东宋坡,一共步行二十多里,便到达官庄塬上的目的地。
这条翻坡迈岭的小路,不记得走过多少回了。因为我需要经过这条小路,去官庄塬上,上一所奇特的大学。
说这所大学奇特,是因为这所大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这所大学设在县城东北的官庄塬上。校址在官庄村西边三里左右。那里有一二十间简陋的房屋,在房屋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还有三处面积较大的厂房。校园院子很大,四周有低矮的围墙。据说这些房舍是原来部队撤离后,留下的营房。
这一所大学,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只把校园内西边的场房设为教室,南边的场房作为食堂,东边的场房当作学员的寝室。那一二十间低矮的房屋是管理人员住的地方。大学的一切事务由县教育局派员管理。
这所大学名叫“洛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洛宁共大”。
洛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于1976年十月。开设农林、水利、牧医、卫生、师资五个专业,共招收学生四期五班,学员120多名。其中师资班,任务是培训美术教师。受学校派遣,我参加了这期师资培训,所以经常步行来往于县城和“共大”之间。
师资班的学员共有三十多个人,来自洛宁县各个学校。既有公办教师,也有民办教师。都是当时教学一线的在职教师。
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是洛宁县美术界泰斗任博文、李笑白,还有资深美术教师陈书堂、陈志军。
学员每天的课程,是上午学习美术理论,下午自己练习绘画。
练习绘画时,除了在教室、校园练习,也常有学员到校园附近或官庄村写生。官庄村里,明清时期的古居民房不少,许多房屋古色古香,双重的房檐,雕花的门窗,圆圆的柱础,威武的石狮。还有高高低低的石头铺就的道路,边沿弯弯曲曲的水塘,古代遗留的老式寨墙,方整的天井窑院等等,都是写生的的良好素材。有时几个人相伴,集中在一块写生画画,画后相互参观评论,也别有一番风趣。
学校的教室里,有块“学习园地”。学生们不停地更换“园地”里的内容,展出学生的画作,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大家对画作评头品足,指长道短。既保持了新鲜感,又增强了学员对画作的鉴赏能力。
除了教学,学校也带领学生到东宋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集会和其它社会活动。
学校为了让学员开阔视野,提高绘画能力,曾组织同学们到郑州参观“河南省美术书法展览”。

省级的美展,就是不一般。那琳琅满目的美术书法作品,让学员大开眼界。那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美景,使观众如临其境。那各种不同的画种画法,是学习绘画技法的榜样。同学们认真参观欣赏,顷心学习技能,个个陶醉其中。
当我们在众多的展品中,拜读任博文老师的参展作品时,恰好有两个外地小青年也走到展品前。其中一个说:“哎呀,任博文的画”!另一个说:“任博文是谁呀”?那个说“任博文是河南省文化馆馆长,这你都不知道?你看人家画的多美,跟印的一样”。其实,他们说这话时,任老师就在他们面前。而且,任老师也不是什么“馆长”。任老师听着他们的谈话,丝毫不动声色。我们学员也只在心里暗笑,不便说什么。
离开展厅后,任老师告诫大家:“看展览,要专心学习欣赏,不要盲加评论,更不要说外行话,给别人留下笑柄。你看那俩年轻人,说画的画跟印的一样,就是外行话。印的画,原稿从哪里来?还不是画家画出来的!你认为不好的地方,也许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任老师的话,深深教育了我们,让大家受益匪浅。
参观过后,学校还带领几个学生到开封去了一趟。那时候的开封公共汽车的票价每次还是二分钱呢,郑州洛阳已经是五分啦。在开封,买了好多纸墨笔砚等绘画文具。 见识了开封市区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学员,在学校食堂就餐。自己交粮票、交钱,换成饭票买饭。交米、面等成品粮,或者麦子换饭票也可以。大伙自带碗筷,排队打饭,蹲在地上就餐。一边吃,一边闲谈,吃的津津有味,充满欢声笑语。伙食虽然简单,也很有意思。
吃不惯伙上饭的,还允许自己做饭。那时候盛行“煤油炉”,使用很方便。於是便有学员用煤油炉自己做饭。
秋收的时候,村里人在花生地里除花生,学生们捡拾了许多花生,煮熟了,大家吃得很开心。
星期天,学员常到附近的东宋、扬坡等地参观写生。没有公交,走的是小路。和几个学友一路走去,观赏风景。徜徉于田野之中,释放于自然之间,或哼几声路戏,或引吭高歌,或乱喊滥叫,心情也颇舒畅。
有一次,任博文老师带了几个学员到一处写生,当地领导听说后,出面迎接。一个学生忙上前去,与领导握手。回校后,任老师当面训斥那位同学:“人家欢迎任博文,不是欢迎你的。任博文还没接手,你抢先接手,是沒礼貌的表现。让人家觉得你沒教养,给人家留下不好印象”。
俗话说“当面训子,背后劝妻”,因为“师徒如父子”,任老师才肯不留情面的训诫。正是这推心置腹的一席话,让那位同学增加了礼仪常识,也让其他同学受到了教育。
李笑白老师是有名的剪纸大师。他的剪纸课上的很生动,语言幽默风趣,讲道理,做示范,深得学员喜爱。他总结的剪纸原则:“胖嘟嘟,傻乎乎,拙笨笨,有骨肉”,深深印记在学员的脑海中。
陈书堂老师的牡丹画,画得很好,大家常常围观老师作画。看他精心地构图设计,看他熟练地调配墨色,看他自如地挥笔纸上,既受到了艺术熏陶,又是一种审美享受。
师资班举办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个多学期。但在各位老师的培育下,大部分学员的绘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挑选画作时,我创作的水粉连环画《一张电影票》,还参加了“洛阳地区美展”,在洛阳地区各县巡回展出。
共同的情趣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河底的梁长安、小界的张汉敏、东宋的杨延杰、赵村的杨克南等等,尽管他们以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通过那次培训,都成了终生难忘的同学朋友。
师资班结束后,因为其它专业师资缺乏,1978年,这所 大学便停办了。虽然这所学校只办了两年,而且设施简陋,在洛宁教育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也算为洛宁成人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
洛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应该算是洛宁教育园地里,别具一格的一朵奇葩吧。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