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
文/常工
第七章 别样的中秋

这几天唐山地震灾难成了人们关心和议论的话题,从报纸上和广播中人们看到和听到的新闻消息也都是关于唐山地震的。后来媒体公布这次唐山地震震级为七点八级,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震级之高,裂度之强,破坏力之大,实属百年未遇,北到哈尔滨都感到异乎寻常的摇撼。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天,我和另外几名行政人员,用松木杆、竹竿绑了一个宽敞的马架了,上面棚上了篷布,搭建了临时的防震避灾帐篷。我向采购员提交了一份购货单,一次性采购各种饼干500多斤,以备不时之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饼干没有用上,仍是作为商品出售了。但是人们的心仍在挂念着唐山的人民,希望他们在大难面前挺起来。

还没有出伏,为保计划供应,鲜蛋收购任务就下达了。为了保供给,完成上级下达的鲜蛋收购任务,我带了两名营业员,赶着毛驴车下乡收购。郑家屯镇辖七个村,分布在县城的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我们就从一个村开始,逐屯逐户一家挨一家的上门收购,按照名单上的摊派任务确保不漏一户。那个年代,农村养鸡还不成规模,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养鸡,但是养的都不多,十只八只就不算少了,而且都是散养,用现在的说法叫“溜达鸡”,养鸡就是喂点苞米、青菜,根本就没什么配方饲料,鸡产蛋率也不高,一个鸡蛋才卖七分钱。我们三个人赶着驴车一家一户的走,有的农户家里的鸡蛋不够交任务,还要到亲戚邻里家去借,我们就要耐心等待。就这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把收购来的鸡蛋小心翼翼的摆放到木箱里,装一层鸡蛋,铺一层碎稻草,就这样马不停蹄的,一天也就能收上来百八十斤。全镇七个村我们全部走完,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共计收购了三千来斤鸡蛋,总算接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派购任务。
中心店主任梁姨对我非常关照,平时家里包饺子、包子总是给我带一些,76年中秋节到了,这一天是9月8日,星期三,那时中秋节还不是法定假日,又没赶上星期日,我想这个中秋只能是一个在单位过节赏月了。下班了,梁姨过来叫我去她家吃晚饭,我想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不想去,怕打扰人家过团圆节。可是梁姨说什么也要我跟她一同走,梁姨的盛情难却,我只好拎上二斤月饼,跟梁姨去她家过节了。梁姨的丈夫是某公社的党委书记,这天晚上也正好在家,六个菜上桌了,姨夫拿出一瓶双辽大曲酒,让我陪他喝两杯,我当时滴酒不沾,从来没有喝过酒,可是姨夫非得让我陪他喝,我只好陪姨夫喝了一小盅,一盅也就是三四钱,一盅酒下肚喝的我面红耳赤,姨夫见我真不能喝,也就不再强劝了。这顿晚饭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饭菜可口,总之我吃得很饱。跟梁姨、姨夫告辞出来,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我一个人信步走在街上,仰望皓月当空,恰逢中秋佳节,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词句在脑海中闪现,想起远在乡下的父母,不觉心生思念,怆然而泪下,心中默默祝福父母双亲节日快乐!福寿安康!(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