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物类情写出绚丽“杏花雨"轻盈“杨柳风”
作者:南成
南宋僧人志南有一首写春天的七绝: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代《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此诗用 “触物类情”创造了绚丽的“杏花雨”、“杨柳风"。
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触物类情,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用人的感觉写春风之暖,一般风都有凉意,尤其是冬天的风,如今吹来的“风”不寒了,这是春天最重要的特征,写得亲切自然。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写诗要善于联想。“杏花雨”、“杨柳风”就是很优美的联想。从春雨想到杏花,这种把典型画面(杏花)融入到一种广阔的情景中(春雨),通过联想进行融合(触物类情)以杏花之热烈开放形容春雨的滋润万物的勃勃生机,而“沾衣欲湿”从人的感觉写春雨的细小,其滋润万物的渗透和亲切充满丰盈的诗意,情景交融;从春风想到杨柳,赋于春风以杨柳的轻盈,“吹面不寒”从感觉写其温馨。春雨、春风有了典型、有代表性的形象,形神俱备,物我契合。
《世说新语》记载:天下大雪,谢安考问他的子侄如何作比。一个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二者都是视觉直接联想,但后者显然优于前者。从质感、速度、重量、形状看,以柳絮作比更为贴切,更能激发想像,更有美感。

南成简介: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朗协文学顾问、清风笺文学网副主编、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兼粤秀诗会会长、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州诗社副社长、广州电大汉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曾任广州二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广州日报文学副刊部副主任、老人报总编辑。有三百多万字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见诸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等报刊。由广州出社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三本诗集、一本诗歌评论集。其中《红苹果》获全国“圆梦之旅”散文诗歌大赛优胜奖,《夜景系列》入选《羊城晚报花地五十年精品(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