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忘 父 辈 战 友 情
作者:景艳玲
1970年于贺兰山大磴沟师后勤部的4位副科长合影,右起战勤科副科长景明虎、营房科副科长曹建邦、军需科副科长张端生、生产科副科长马占龙
2020年7月初,我在《金戈铁马贺兰雄鹰》公众号上先后看到曹建邦、王明有两位叔叔病逝的噩耗,深感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哀思。
说来也巧,我的父亲景明虎和曹建邦、王明有两位叔叔都是58年兵,都同在一个骑兵部队,后来又都是肩并肩同在贺兰山战斗生活多年的战友。不同的是,我父亲和曹建邦叔叔是做后勤工作的,王明有叔叔是政工干部。
父辈们在贺兰山的艰苦岁月里,肩负着部队战备施工、军事训练、营房建设、生产经营和急难险重等任务。他们风雨兼程、拼搏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山为伴、以洞为家、风沙为伍、情系边关,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建设贺兰山预设战场,坚守贺兰山的神圣使命,浩气荡然,可歌可泣。他们与一代代和贺兰山部队官兵所孕育的贺兰山精神彪炳千秋。
这些历史见证,也正是父辈们在拼搏奋斗、流血流汗中建立起来的丰碑,将永远载入史册。
浓浓战友情,这种情谊,情深似海,像高山上松柏,永远长青,像奔腾的江河,永世奔流。他们的业绩,感动着我们这些军二代,他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奋发进取,成为建设祖国的下一代人。我们为父辈军人深感骄傲,深感自豪,我们继承和发扬父辈们在国防建设中创建的辉煌业绩,在自己平凡岗位上,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
70年代初,部队改编从甘肃、青海移防宁夏。我们和曹建邦、王明有叔叔家都居住在大武口镇,先开始是借住地方煤矿单位支援部队腾出的房屋,后来住进了盖起的部队家属院,而且是同住一排房的邻居。
曾记得当年王明有叔叔怀着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心,“不当干部当农民”,复员到农村,携家带口去种地。从此,我和鸿燕就此分别,一别40多年,没有见过面。70年代末曹建邦叔叔转业到地方,带着全家搬离大武口部队家属院,到银川安家落户,随后我也和晓倩失去了联系。
后来,我家也因父亲工作调动,于1980年搬到宁夏军区大院。90年代,父亲调到西安陆军学院工作,我们全家又搬到了西安市。从此,我们都各奔东西,各有事业和家庭,忙忙碌碌,再也没有联系。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一晃几十年都过去了,我们也从十几岁的懵懂少女,如今都已成了中年妇女。几十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我的母亲因病于2012年离开了我们。从此,我失去了挚爱的母亲,人生便有了缺憾。庆幸的曹晓倩、王鸿燕的母亲,我的父亲还健在,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愿我们都能善待他们,愿老人家都能健康长寿!
回首这几十年艰苦而又美好的岁月,彼此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值得庆幸的是我通过《金戈铁马贺兰雄鹰》公众号这个平台,又通过曹主编找到了曹晓倩,曹主编又辗转通过姚启玺叔叔找到了王鸿燕,在此感谢两位叔叔的鼎力相助,圆了我的梦。找到她俩真让人激动,小时候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那样的年轻,年富力强,父辈革命军人豪迈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之中,影响深刻,挥之不去。
在那个国家不富裕、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部队为了解决随军家属生活困难,在大院建立了服务中心,有小卖部,日用品不用出大院就能买到。还有加工厂,自制豆腐、酱油、醋等供应家属日常生活。那时的大武口镇只有一家电影院,一票难求,一个新华书店,商店也没几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天然气,做饭要用煤炉子,我们从小都要帮父母分担家务,还要带弟妹,日子虽然清苦,但年少的我们从不知忧愁是什么滋味,正值花季少女的我们依然活泼、快乐,学习之余尽情玩耍,跳皮筋、踢毽子、跳方格,不亦乐乎。
那时我们住的都是平房,每家都有个小院,院前都有一块空地,每家都种了蔬菜。父亲因工作繁忙,一周只有周日在家休息一天,有时连这一天都不能保证。身为教师的母亲,繁忙的工作之余,辛勤耕耘,在这块空地上种出了黄瓜、南瓜、西红柿、青椒、茄子、豆角、小青菜等蔬菜,还种有向日葵和玉米,菜园虽小、品种不少,不仅解决了自家吃菜的需求,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小时放了学,就到自家菜园摘黄瓜、西红柿吃、既新鲜又香甜,不用担心农药化肥的污染,环保健康。
那时,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诸如布票、粮票、肉票、油票等等都是定量按人供应,每到过年,母亲拿上平时积攒的布票,买些布料为我们做新年的衣服,没有多余的衣服可供我们替换。每家定量供应几斤水果糖,没有反季节菜,冬天只有白菜、萝卜、土豆之类,自家制作的西红柿酱炒鸡蛋就是一道过年的菜,油炸花生米、水果罐头也是桌上必备菜,再炸些各种面食果子准备过大年,过年也成了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年少时的美好时光。
那时大武口镇只有几所学校,我们就读于基建一中,小学、中学都是在那所学校度过的。当时生态环境不好,树少,经常刮风,风沙很大,刮起风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人经常被风吹着跑,纱巾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冬季特别寒冷,教室虽然生着火炉子,但并不暖和,手经常被冻伤,不由得使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大武口,环境之差,生活之苦的情景瞬间就浮现在眼前:
昔日大武口,今日石嘴山。
城区荒沙滩,煤尘迷人眼。
风吹石头跑,对面人难见。
市区一条街,两边无商店,
马路很宽阔,人少难见面。
街东邮政局,街西一书店。
广场一影院,只放一个片。
冬季储蔬菜,白菜洋芋蛋。
现在石嘴山,美丽耀人眼。
四季美如画,公园市中间。
市区星海湖,玩水又划船。
我的二故乡,美丽石嘴山。
回眸往昔事,历历在眼前。
今年7月初,是我难忘的日子,终于联系上了王鸿燕和曹晓倩两位儿时的小伙伴,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我们之间却丝毫没有陌生感,仿佛刚刚分开一样,并不因为离别已久而妨碍我们畅所欲言。谈起小时候的人和事,还是倍感亲切、自然,接通电话的刹那,鸿燕都激动地哭了。
最近我又联系上了张端生叔叔的女儿张婉苁,张叔叔也在2019年仙逝了,不由让人悲痛万分。当年张叔叔一家和我家住在一栋平房,两家是邻居,从青海到宁夏都和我们是近邻,我们既熟悉,又亲近,不是一家胜似一家。记得婉苁姐的手很巧,勾桌布、织毛衣,甚是能干,勾各种东西装饰家里,真令人观为叹止!做家务更是不在话下,是个心灵手巧的姐姐。我曾跟她学勾织,终究不得法,只得放弃。后来由于父辈工作调动,也有40多年未曾见面了,这次有幸联系上,非常高兴。
如今我们都退休了,婉苁姐由于儿子在重庆工作,孙女幼小,和爱人分居两地,爱人在重庆带孙女,她则在大武口照顾母亲。鸿燕还在忙自己的旅行社。我平时练练瑜伽,诵读,看书,有时还写点心得体会。小倩当了奶奶,在家忙着带孙子,虽忙也其乐融融。
今后的日子还很长,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交流,也可以见面亲聊,还可以相约几家外出旅游,把今后的日子过好,珍惜今天的好日子,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纪念已经在天国的长辈,把他们留给我们的好传统、好作风传承下来。特别是前辈留给我们贺兰山精神要铭记在心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最后,再用诗句表达我对前辈们敬重和思念之情:
难忘贺兰边塞情,前辈汗血铸长城。
紧急战备动员令,一声令下边关行。
父辈英雄人赞颂,国防工程是见证。
感谢前辈养育恩,不忘初心记使命。
前辈年迈已作古,军魂精神留心中。
继承前辈创业史,永做革命后来人。
谨以此篇,献给所有在贺兰山奋斗过的叔叔和战友们!并祝战友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阖家欢喜!
作者简介:
景艳玲 原籍陕西眉县,1965年9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曾在陆军第二十师医院防疫科和解放军第五医院任卫生员。退伍分配到宁夏工商银行工作。1992年调陕西西安城镇建设开发公司,2015年退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干部学院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