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伦台往事
文/蒋胜
上世纪60年代的中期,随着祖国支援三线建设的一声号令,无数热血青年怀着对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义无反顾地踏上开发大西部的征途,从祖国各地奔向这神秘而峻美的天山深处……
——题记

巴伦台,地处新疆天山中段,位于和静县北部山区,天山深处一段不出名的河谷。巴伦台,蒙古语为红柳遍布山谷的意思。此处景色宜人,群山环绕,苍松翠柏;河水清清,山谷幽幽;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物美富饶,人杰地灵。
1.建厂初期
50多年前,巴伦台这个地方来了很多人。架铁路、修医院、建工厂,他们翻山越岭,在河谷里打桩竖旗,支起帐篷和锅灶,在深山燃起篝火,寄托过往,畅谈明天,高唱建设者的凯歌。巴伦台的夜是寂静深邃的,点点繁星打量着他们梦中犹在微笑的脸庞,叹息着记住他们年轻的容颜。
巴伦台河谷中段,两山之间河流堆积缓冲地带,他们挖坑洞,搭棚子,建成“地窝子”,生活其间。满怀光荣的理想和年轻的热情描绘出比青春更为美好的蓝图,在荒岭间站稳脚跟,在深山里建厂创业。

撬动巨石,夯实压土,修通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一条土路。这是创造了奇迹,他们规划了生产区、住宅区,架起电线杆、安装压水井,建起学校、医院、综合国营商店、蔬菜门市部、大礼堂、灯光篮球场、洗澡堂、理发店......一辆辆绿色军用解放牌大卡车,载人载物来往于巴伦台火车站,到和静、焉耆县进行副食品蔬菜集中采购,大批加班加点赶制成的备服品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
2.难忘点滴
难忘被服厂唯一的综合国营商店里摆着大白兔奶糖、上海牌长条泡泡糖、宝塔糖……逢年过节,物资供应品家家户户都一样。
难忘单位总务科蔬菜供应点那个白色的雪糕箱,还有场部库房里成麻袋的花生米和红糖,那里盛满了幸福的味道;
难忘单位招待所里那一台东芝彩电,录像机里放着影片《醉拳》,成龙端起酒坛,摇摇晃晃醉拳打得有模有样;
难忘一批批从伊犁昭苏军马场新招来的年轻人,军背包、搪瓷盆、塑料网兜……知识青年下乡,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难忘单位奶牛场圈养的那只桀骜不驯的马鹿,矫健的身影宛如《白鹿原》里神采奕奕的白鹿,这是厂里职工在打猎时捡的小鹿,养大后,后来去了南方某个城市里的动物园。

难忘一家老小挤坐在“大礼堂”看电影《霍元甲》、《少林寺》、《加里森敢死队》、《佐罗》,精神食粮不可或缺,场景温暖如初,幸福满满。
难忘过年时综合门市部房顶单位统一燃放的朵朵烟花,不一样的烟火,整个家园灯火辉煌,映亮了夜空一角,众人欢呼雀跃,响彻整个山谷。
难忘蒙古牧民阿拉盖一家人,他家有一群规模浩大的羊群。蒙古包里挂着的风干肉,还有他们脸上那种永远抹不掉淳朴的微笑;
难忘第十四野战医院前那座大桥,雄伟大气。黄庙赶庙会时的热闹场面,熙熙攘攘,回家时拥挤在绿皮大卡车内也感到其乐融融,兴致不减;
难忘“大拐弯”转弯下坡处的那片野杏子林,摇弋树叶光影婆娑,闪现出许多童年的梦想与遐想……
3.童年记忆
儿时的记忆,总是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大把的时间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扎风筝”,报纸为面,竹帘席上竹条为架,缝纫机上的钉扣线牵引,越放越远,飘渺于天际。拴在自家房前屋檐下露出顶的樑子上,一整夜飘呀飘,次日还在向你招手,总希望它能飞过山的那一面。
自制的“火柴枪”,铁丝箍成枪的外形,用拆散的自行车链条5~6节并在一块作为枪管,火柴梗插入,填充火柴头碎屑,利用皮筋的拉力,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震耳欲聋。自制“飞镖”,找只木筷子,前后端口用刀十字划开,筷子前端用缝纫机针插入缝隙处,末端用纸张作出飞行尾翼,然后用细铁丝拧固好,防止脱落,一支飞镖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自制“鞭炮”,找来一支步枪子弹壳,填充“火药”(零散的鞭炮中拧压细小的黑色粉末),找节炮眼子,用蜡烛封口。点燃,“啪—”的一声,威力四射,木质的房门上镶满了弹壳碎片……。滚铁环、打沙包、挑棍儿、打弹弓、弹玻璃球、玩髀石、打陀螺、翻香烟盒(三角包)、酒瓶盖、瓷片等,动手动脑,就地取材,玩在手中,乐在心中……物质匮乏的年代,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得其乐的玩具,DIY创意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东西长20余公里的绿色山谷中,榆树松柏郁郁葱葱,奇峰怪石耸立云天,山泉云海浩瀚缥缈。天空成了一块洗干净发白的白体恤,上面隐隐留下几道浅白的印痕——那是风在拧干它时留下的折痕。
风起云涌,乌云密布。雨后的大山,云层压低,气温下降,挽起裤腿,趟过激流,结伴而行去采蘑菇,只因口袋太小,捡一路掉一路;山里的老榆树枝繁叶茂,树身需要3~4人合力才能抱住,满树的榆钱就像天女散花般的绚丽多彩;雨后山坡上成片的野韭菜、野蒜苔翠翠绿绿铺满一地,等着你去采摘。
路过“兔子沟”,低矮的灌木丛里跳跃的野兔,你想徒手抓是抓不到的,呱呱鸡、野鸡、雪鸡扑拉拉地从你身边飞过,树杈上一窝鸟蛋,掏鸟窝时偶尔会发现里面正盘着一条花蛇,惊吓一跳。一道岗、二道岗……关卡重重。翻山越林,不曾畏惧,看着山下湍急咆哮的河流,踩着湿滑草皮的70°角斜坡侧身缓慢爬行,那时的户外冒险那真叫“惊险刺激”。
没有亲眼看见老虎和狼,但是见过嘴巴尖尖的狐狸,一身油光滑亮黄灿灿的皮毛,不惧生,定立扭头看你一眼,然后急匆匆从你眼皮底下跑过。一只只弯角黄羊在陡峭的山顶上成队攀爬,矫健灵活的双腿是它们对生命最有力的保障;河里一群一群的“小白条”急速游过就像闪电一般,感慨大自然的造化,它们才是大山深处的“精灵”。
对于它们,总有敬畏和崇拜,这是一座神秘的大山。
4.河坝一景
在山里的那些日子,周末的时候,总会和比自己大的孩子到河坝里捞鱼。说是捞鱼,不如说是炸鱼,雷管的威力实在巨大,炸起的水柱足有几丈高。帮大孩子包衣服、裤子,一路沿河西下,乘风破浪,河滩上一摊摊用钢钎捣碎血呼啦差的水蛇。水貂(水耗子)露出银子一般的头从河岸的草丛里一钻,潜入水中,拖着一条水纹在宽厚的河流里游走,再不理你。靠近十四医院附近的一个水塘里,亲眼看到他们捞到一条擀面棍般粗的狗鱼,这家伙才是这个塘里名副其实的“鱼王”。跟了一整天,拿着分给的一玻璃罐头瓶的“小白条”,穿着湿啪啪的凉鞋,屁颠屁颠地回家了。
仅只一河之隔,这边是居住区,对面穿过一段灌木丛,一片片草甸延展,与山为伴。
河流无疑会给在土地上生息的人们一种流畅贯通的灵气,河流不仅养育人们灌溉庄稼,山里牧民牵马沿河饮水,同时还养育文化和风俗,更让人感到丰饶盆地充满了祥和安宁。

巴伦台山谷里河流由高山雪水汇集而成,清澈见底的河流,冰冷透彻着一块块鹅卵石。鹅卵石是圆满的,椭圆的,没有彼此碰碎。平稳而宽阔的水流给了山里人一种安居乐业的稳定和自足的心理。
夏天河坝里各家各户洗衣服的场面,欢声笑语延绵几公里,孩子们用红柳枝条编个小花帽躺在硕大的石头上晒着太阳,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河坝也给山里人一种情趣,一种点缀人生的回忆。河边洗衣的妇人们,在红柳阴下抽烟纳凉的男人们,在河滩边穿裤衩玩沙戏水打水仗的孩子,就让人感到生趣盎然。河流给了一群普通家庭妇女以洗衣聊天的乐趣,手臂伸在流动的水波中有种莫名的欢欣.....洗完后把衣物搭在茂密的红柳枝晾晒。
树影下,铺张干净的从家里带来的床单,大家席地而坐,吃着在溪流中冰镇的炮弹大西瓜(盛夏冰凉的河水是个流动的大冰箱),一家人周末的聚会就在河坝上演。瞌睡了那就躺会呗,耳边是轻柔如低语的流水声,那是一种对岁月流逝和未来生活的向往。
5.回到1986年
当年父辈们来到巴伦台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时候,根本没想到那时的自己正进行在未来的一条路上。日子一天天过去,远方仍然还在远方,仍像童年时代的远方那么遥不可及。心怀梦想,走出大山,应该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1986年,这是一个转折点。深处巴伦台山谷的7555工厂整体搬迁,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战略转移。机器搬走,厂房留下;房子腾空,举家搬迁。那个夏天,撤离前的“百家宴”,家家户户摆好长桌宴,盛情款待每一位搬家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55工厂瞬间消失在巴伦台,所有人在这个夏天全部走完。车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漫长的行程之路,一辆辆装满家当的卡车,拖家带口翻越崎岖险要的“冰大阪”,一路颠簸,开始奔向幸福的城市。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772工程筹建处正式在新疆和静县巴伦台奠基。197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55工厂。2772是7555工厂的前身,1986年的夏天,整个被服厂从巴伦台的山沟里搬迁到昌吉市延安南路的汽车兵团,原汽车兵团迁至奎屯。

1986年的夏天是酷热难熬的,各家各户都在原有营房基础上安置,大通间用大立柜、高低柜隔离,分成卧室、客厅,做饭搭架土灶,房前搭起简易小屋,凉棚。炎热的天气,小孩们彻夜难眠,铺个凉席躺在木板搭建的凉棚里。头一年厂里后勤设施未全部上线,孩子们的上学先在州七小过度了半年。
厂部、司新队、一营、二营、三营处处有人,生根发芽,被服大楼基础生产设施开始修建,在“小公园”拐角处的大牌上立着“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厂训。工厂从偏僻的山区搬迁到昌吉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次飞跃,7555第二次“创业”开始了,后续“图布”西服品牌陆续走向市场,国庆阅兵海军制服,疫情防护服都出自这家军工企业。
6.故事延续
2001年,根据中央军委军队与生产经营脱钩的指示精神,7555工厂由新疆军区工厂管理局移交到世界500强企业新兴际华集团公司。
2019年是7555建厂50周年,峥嵘岁月,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多彩画卷;风雨砥砺,更是一部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宏伟史诗。历历在目,记忆里的巴伦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7555,回忆起大山里的成长岁月,那是一种情怀,一种怀念,一种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的部队“子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地域如何变迁,老一辈建设者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变,那就是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创新发展!这里有军魂,这里有军工精神。

2020年夏季,我从7555工厂大门穿过,望见展览图片中建厂时搬运槽型板盖厂房的黑白照片,还有整车载运艰难翻越“冰大阪”的场景,办公楼前的松树挺拔肃立,楼顶上红旗飘飘迎风招展。此情此景,会定让人想起伏在古老原始山林间巴伦台的一草一木,万物众生......且让它留着吧!深深地留在脑海里,让它继续在这里延伸下去,假设所有的故事还未曾真正开始。

作者简介:
蒋胜,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新疆昌吉监狱,一级警长,《昌吉监狱志》执行副主编。业余时间,拙笔记录生活点滴,真情书写生活感悟。曾在党建网、昌吉新闻网、《昌吉日报》《回族文学》等各类报刊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

【编者按】
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当代文艺》隆重推出《巴伦台往事》。《巴伦台往事》是《巴伦台小站》姊妹篇,用朴实的叙事手法,娓娓道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一群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特定环境下,深山,老三线的军工企业,把生活的点滴用记录的方式表述出来,引发几代人的共鸣。从建厂到搬迁,再到“二次创业”,借助史志的撰写手法,时间串联起来,每个节点都在发展变化,信息量大,元素丰富,可读性强,用画面感冲击记忆,仿佛身临其境,以小我去展现大我,以小家去印证集体。小抒情,大情怀,升华在50多年的变迁中,浓缩出对时代,对生活最美好的向往与寄托。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奋发正当时。改革开放41年,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的方式和节奏都在变化,对幸福生活的寄托表然于心,忆苦思甜,怀揣感恩的心,有对美好时光大山的眷恋,有对繁华城市的向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八一建军节致敬!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