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火山,在电影电视里都看到过火山爆发的壮丽场面,炽热火红的岩浆冲破山顶,烈焰腾空,烟尘蔽日。
火山,通常是指岩浆沿着一些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的喷出物,围绕各种不同形状的喷出口形成的山丘,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山。喷出口就是火山口。由于火山通道和喷发形式的不同,形成的火山也形态各种各样。

安徽有没有火山?我们说现代火山没有,但是在古老的年代,有过多次规模不等的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火山岩,留下了多姿多彩的火山地貌。
在距今20多亿年前,安徽大地的地壳很不稳定,构造活动频繁,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海底火山喷发时有发生。然而安徽古火山真正大爆发的高潮是在中生代。在距今1.52亿年至0.95亿年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共有四次火山大爆发,爆发发生在北淮阳地区、长江两岸和皖南地区,主要分成三个火山喷发带:其一皖中金寨—舒城火山喷发带,包括金寨、霍山、晓天盆地等;其二沿江火山喷发带,包括马鞍山至芜湖、庐江至枞阳、怀宁、繁昌盆地等;其三皖南火山喷发带,包括绩溪、宁国、屯溪盆地等。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大地在燃烧,岩浆在翻滚,有的咆哮腾飞,有的清悠漫舞,从天上到地下交织成巨大的火网,照红照亮了半个安徽。到了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安徽最新也是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又开始了,但是这次规模要比中生代的火山要小得多。主要是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明光和来安、大别山区的金寨和六安,以及定远、合肥、无为等地。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期,云光地火共生——岩浆喷溢,岩浆沿着断裂喷溢,缓慢流动。
(火山喷出的岩浆)
火山对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但是也带来无穷的功劳。火山不只是破坏,也有“建设”,它的“建设作用”远远大于破坏,只是因为它们造福于地下,不为人们知道罢了。火山最大的功劳是在地下“锤炼”矿产。我们知道,安徽的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马鞍山—当涂地区、庐江—枞阳地区、霍邱地区。前两个地区的铁矿都是火山形成的。马鞍山—当涂地区铁矿主要分布于宁芜火山岩盆地内,包括马鞍山、当涂、芜湖、无为、和县等地,长约60千米,宽约20千米范围内,是我省重要的铁矿基地。这个盆地中布满着火山岩,它们在距今1.26至1.09亿年中生代白垩纪时,由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其中一种火山岩名为“闪长玢岩”与铁矿关系最为密切,被称为“玢岩铁矿”。当亿年前火山喷发,地面喷溢出大量岩浆,岩浆中含有气体和含铁的热水溶液,当温度、压力降低时,铁质就自然聚集起来成为铁矿。
(马鞍山凹山铁矿采场)
(马鞍山玢岩铁矿)
庐江—枞阳地区铁矿主要分布于庐枞火山盆地北部。在距今1.35至1亿年时,由于造山运动的作用,使盆地地下庞大的岩浆上升地表喷发,随后又隆起成山。这前前后后的演变经历了大约3500万年,逐渐形成了铁矿,成矿的原理与马鞍山—当涂地区铁矿大致相似。在这个盆地里,除了铁矿外,还有铜、金、银、铅、锌、硫铁矿、明矾石、石膏等矿产,它们几乎都与火山活动有关。
(上世纪70年代庐枞铁矿会战场景)
虽然在安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很多火山岩,但是要寻找古老的火山口真不容易。因为有的地方岩浆喷出“战线”拉得很长,没有从中心顶起地面。也有许多古火山口,遭遇长年累月风化剥蚀,原形破坏,面目全非。然而,地质工作者的火眼金睛还是分辨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古火山口。在此,我们仅列举枞阳浮山、繁昌马仁山、明光女山、合肥大蜀山一一而谈。
枞阳浮山
安徽枞阳县境内的浮山是一个古火山口。浮山三面湖水环绕,远远看去如山浮在水面,由此而得名。
(浮在水面的火山)
浮山山体小巧玲珑,峰俊谷幽,岩洞密布。浮山说是火山口,实际上是一个被破坏的火山口,地质学称破火山口,也就是说原来的火山锥形地貌受到了严重破坏,山顶不是尖锥形,而是锅形洼地。这个破火山口直径约4千米,面积14平方千米。在中生代白垩纪期间,距今1.12亿年这里开始火山喷发,前后共经历了三次喷发活动。第一次地下岩浆上升拱起周围的岩石,岩石发生环形断裂,接着火山强烈爆发,喷出碱性粗面质火山岩和火山灰凝结成的凝灰岩,随后岩浆压力下降导致周围塌陷而成破火山口。第二次岩浆喷发微弱无力,未能喷出地表,只是在地表下凝固成岩石。第三次岩浆压力在此升高,又进行新的猛烈喷发,形成新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山脊也呈环形或弧形分布,山谷陡峻,这都是火山的杰作。随着大量熔浆一次又一次的喷发、堆积,妙高峰出现了,樯山出现了,雪狼岩出现了,天池出现了。随着岩浆冷却、收缩构造运动,陡崖叠嶂出现了,火山岩龟裂纹出现了,柱状节理出现了,奇石怪洞出现了。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浮山仍然保留着它火红年代的印记,保留着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
(浮山雪浪岩)
(浮山天池)
浮山以其保存完好的古破火山口为世人所瞩目,其地质遗迹的完整性与典型性为我国同时代同类型火山岩类所罕见。浮山的火山岩石特征明显、韵律层序清晰。作为中生代喷出的碱性粗面质火山岩,其代表的喷发旋回——“浮山旋回”,在地质学上具有立典意义。
(浮山火山遗迹)
繁昌马仁山
在安徽沿江的火山岩盆地中,耸立着一座靓丽的名山——马仁山,她不仅记载了皖江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变,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系列可供考察、观赏的火山岩地貌景观及遗迹。
(马仁山火山)
马仁山位于长江南岸,芜湖市繁昌县境内,面积仅5.1平方千米。马仁山是观赏、揭密“火海”世界的天然博物馆。
(马仁山岩柱)
提起火山,人们会想起那滚滚的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的一幕,而马仁山的火山则不同于想象中的火山,她有着不同的“出身和经历”,她没有火山口,岩浆是通过一条狭窄的裂缝缓慢溢出、流淌的,地质学上称之为“裂隙式火山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岩浆上升的通道。
1.37亿年前侏罗纪,马仁山形成了火山喷发中心,这里成为一片火海。70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使马仁山成为山地。2500万年前地壳的升降及构造剥蚀形成了今天的火山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一种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由于形成时冷却速度较快,矿物来不及结晶。所以我们说地下侵入是花岗岩,地表喷出是流纹岩。紫红、浅灰白色相间的流纹岩纹理是马仁山的特色,它是岩浆溢出地表,再向四周缓慢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马仁山千姿百态的奇石似粒粒珍珠撒落在峰峦之中,它们是马仁山的精髓。马仁山岩柱是岩浆溢出地表后经冷却收缩,再遭风化剥蚀形成的,根根独立,雄伟壮观。马仁山岩壁也很独特,是由断层切割而成。马仁山岩洞更是奇观,也是裂隙和断裂共同作用形成。
(马仁山岩洞)
明光女山
安徽省明光市境内有一个女山,无峰的山峦旖旎端庄,宛如一位秀女娴静地端坐在女山湖畔。这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古火山口遗迹。面积7.8平方千米,海拔101.5米,
(女山火山口)
我国东部有一条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是众所周知的,以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的数百公里地质构造遗迹而命名。郯庐断裂带是地壳运动在我们生活的大地留下的深刻记忆。断裂带沿线保留了许多地震、火山、温泉、断层等众多地质遗迹,也是寻找众多金属矿产的风水宝地。女山恰恰位于这条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上,女山成为火山地质遗迹也是顺理成章的。约在15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更新世,女山地区由于断裂活动强烈,地壳深处的滚滚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和比较薄的部位向上升,最后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出大量岩浆淤积成山,由于地下的岩浆喷出地面,造成周边局部地区地壳下沉,日积月累产生了大量水,又形成了天然湖泊—女山湖。
女山是著名的古火山之一,属地质地貌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以其良好的火山地质出露,典型而珍贵的火山地质内容,独特的火山地貌、优美的自然风景,蕴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弥足珍贵。火山机构齐全、特征典型、内容丰富、构造组合完整,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人为破坏。可以在我国东部和同期的其它火山口进行对比研究,科学研究价值较高,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石学特征,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女山是观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个窗口。女山又是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学普及、旅游观光的极好场所。
(女山玄武岩)
合肥大蜀山
合肥大蜀山是一座国内罕有的城中死火山。它位于城西10千米处,孤丘独峰,海拔284米,山环7.75千米。一座火山山形,一峰葱葱绿色。
(大蜀山死火山)
0.65亿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这是安徽火山又一活动时期。合肥的地下深部熔融的岩浆如一条汹汹燃烧的火龙,它们左冲右突,寻找出头地表的通道。终于,它们找到了通向地表的裂隙,虽然努力地顶开了地表的“盖子”,但它只是“温柔”地拱涌出地表来。流淌的是炽热火红的岩浆,堆积冷却的是灰黑色的玄武岩。这时大蜀山出现了,一丘孤山独耸于合肥平川之上。大蜀山的火山先后两次喷发。火山第二次漫溢的岩浆,沿着地表斜坡倾泻而下,经冷却即形成了固体岩石——橄榄玄武岩。山坡有的地方天长地久,风霜雪雨,历经风化破碎后,就形成了布满地表的熔岩流。抬眼望去,山坡上石头有大有小,形状不一,自自然然铺成一路,蜿蜒曲折着通向山顶。
(大蜀山玄武岩)
大蜀山山上灰黑色的玄武岩,触目即是,这是最简单、最普遍的基性火山岩。它成浆时,粘度小、流动性大,漫溢地表很容易就形成大规模溶岩流和熔岩被。玄武岩,多为椭圆球状,这是千万年风化破碎,散落一地的都是火山的筋骨。翻动几千万年以前的时光,和时光里烟火冲天的壮观,以及几经风霜雪雨的风化粉碎的故事。这是火山岩的风化,风成碎石,化成细沙,风成沃土,化成现在的满山绿荫。
(大蜀山滚落的玄武岩)
大蜀山的火山形,火山岩,火山瀑,火山颈,火山锥,无不深刻着火的印迹。大蜀山的山体断裂雨痕,玄武岩裸露火迹,火山灰沉淀浮华,熔岩“瀑”返璞归真。总是来自于地球恒久的考验。大蜀山漫溢的地质遗迹,是合肥、是安徽的不可复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安徽的火山是山,是火,是矿,是宝。安徽火山古老的遗迹,火红的年代,曾经的辉煌,丰富的内涵,永远在安徽的大地上铭记,永远诉说着大自然凄美壮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