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百年,变的是体制和发展,不变的是精神与传承。
位于底张西南山区的中高村,背靠丘陵面对巍巍峤女山,涧河由山脚蜿蜒而出,全村8个居民组301户1141囗人,建村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初叫“疙瘩”后为“永安寨”今名“中高村”。
清末民初,兵祸匪患,民不聊生,穷苦百姓因挨饿冻死的年年都有,更别说花钱读书了,读书上学是有钱人的特权。村中开明乡贤李书显(李振斋)倾其所有在村创办“三余学校”,免费教授贫困子弟读书认字,给了贫困子弟一线光明。三余学校含义是:过去冬,春为一年之余,读书;雨,为睛天之余,读书;夜,为一日之余,读书。李老先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做人的培养,教育孩子们明是非善做人。当时,村中和邻村的李宗白、李洪潮、廉建华等贫困子弟就是在此认了字读了书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人才。李翔梧、李翔云弟兄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接受启蒙教育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据记载,1925年,李翔梧在留苏前夕,将《共产党宣言》带回家乡交给李宗白等,鼓励他们组织力量从事斗争……这是《共产党宣言》在洛宁的最早传播,点燃了河洛大地熊熊的革命烈火,为洛宁党组织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到抗战爆发时仅中高村翔梧家族就有八位共产党员…
三余书屋的读书分享活动

时过境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名词,曾经的三余学校和有钱人的私塾早已被义务教育所取代,贫穷贫困也已成为过去,中高村,这个洛宁重要的老区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仅仅限于读书认字,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
目前,中高 村综合文化中心各室完备,文化广场、简易舞台、文体设施一应俱全,仅村三余书屋藏书就达三千多册,是群众经常光顾的地方。常听村中老人说小时连学都上不起,现在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在这窗明几静的地方看书,想不到呀!
在和村中老人的读书互动中了解到,一次在农家书屋看书时,有人说给村里反映反映咱不叫农家书屋了,干脆叫“三余书屋”吧?后在乡文化站支持下,中高村农家书屋改名为三余书屋。特别在今年,鉴于读书人多阅览桌椅破损严重,在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底张乡对三余书屋进行了提升改造,统一更新了本质书柜,新配置了阅览桌椅,安装了柜式空调,美化了室内环境…提升后,每天到此看书交流的人更多了,特别是雨天和晚上…
开放时间和简介

上图,温利锋家庭参加全县读书交流活动,下图,三余书屋一角和诗歌朗诵。

上图北大博士生服务团和洛阳师院翔梧班支教大学生合影,下图农民书法展览。

阅读改变了生活提升了素质,该村温利锋家庭荣获洛阳市“书香之家”称号,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满足自家的同时更加注重集体和公益,如廉旭蒙夫妇二人拿出多年积蓄精心打造了人造景观一一半亩花田免费供人欣赏:草棚草厅小花田,石山石屋碎石路,小桥流水人家处泉水淙淙金鱼闲游……倍受好评,参观者络绎不绝。就连村中以前原有的大教堂也成了现在的制衣车间,巧媳妇们按时上班准时拿回工资,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还有曾经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红白大事,也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村文艺队成了迎亲的主力军,节简中不失隆重和喜庆......
市、县领导到中高村参观

上图,曾经的教堂现在的车间,下图,戏曲演出前和村中的迎亲现场。

现在的中高村人心思上凝聚力强,紧紧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用行动为村庄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市级文明村、洛阳市首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北京大学德育教育基地……(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