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声慢•灵岩山怀古
——用李清照格律
文|王玉明
春秋史阅,试问吴王,当年可料惨灭?玉殒香销情泯,馆娃宫阙。歌台舞榭迹绝。墨客吟、晓风残月。叹往事,任人评、美艳复惊凄切。
只有灵岩山佛,看不尽、斜阳古今伤别。暮鼓晨钟,更伴子规泣血。茫茫太湖隐约,远涛声、夜夜听彻。在碧落,想必是魂魄冷冽?
2019年10月19日草于苏州灵岩山,后经多位诗友切磋建议,再三修改如
是。
孔汝煌先生(中华诗教中心)点评:
李清照声声慢是她代表性名作,因其返回晚唐五代词的较为纯粹抒情写意,又区别于周邦彦的寄情于景的绵密微细,而以激情直叩读者心扉,且借景烘托,曲折回环地表达了个人的无边愁闷,映显了动乱时世中文化人的无奈痛苦。呈现明晰真切的个性格调而独步词林。
玉明兄依律和作,取了清照词以入声韵的急切激越之声调,回环曲折的笔致:上阕写吴王“馆娃宫中春已归”(李嘉佑),过片“只有灵岩山佛,看不尽、斜阳古今伤别。”下阕“茫茫太湖隐约,远涛声、夜夜听彻。”兴叹,一结“在碧落,想必是魂魄冷冽?”含蕴不尽,尤妙。因所咏题关兴亡,故词情传达上多取辛弃疾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诸作的沉郁顿挫,兼采陈与义《临江仙》“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凉悲慨。玉明先生可谓善于推阵出新。
读玉明先生步韵前贤诸名作感言:
步韵而不为原唱之词情所囿,若即若离而自铸新辞,另辟蹊径,甚难。如古来和陶诗者不知几多,虽东坡之才情,亦不能尽脱藩篱。玉明兄学古和作,志存高远,此境良非易到。
梁东先生(中华诗词学会)点评:
慢词素有“赋余”一说,既舖陈其事,复以文采动人,“舖采摛文”是也。李清照之《声声慢 寻寻觅觅》足当其事。 玉明先生善步前贤名作,辟径抒怀,著名诗家孔汝煌先生已有定评。灵岩山背负着数千年的历史昭示,诗人至此,岂能止于慨叹以过,唏嘘而行?《声声慢》原曲调韵脚为平声,“寻寻觅觅”改用入声,已从淒婉走向凄切。玉明先生登灵岩山,正是取次李词激越回环之情,不囿于个人愁苦凄痛之心,而纵抒家国兴亡 之情怀,以使情愈深,感愈切。王词以辟头一问领全篇,把情事提到极处,继而以虚拟之古洞、宫阙、歌台、舞榭之境遇相答。后人评说,不一而足。只有灵岩山佛,看得多了,洞察一切。数千年过去了,而今又待如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诗人耶!家国之志,子规之啼,尽在不言中矣!